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第13页 |
·PRRSV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危害 | 第13页 |
·PRRS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PRRSV的特征 | 第14-16页 |
·PRRSV的分类 | 第14页 |
·PRRSV的形态和理化特性 | 第14页 |
·PRRSV的分离特性 | 第14页 |
·PRRSV的抗原性 | 第14-15页 |
·PRRSV的致病机理及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PRRSV的免疫学 | 第16-18页 |
·天然免疫 | 第16-17页 |
·体液免疫 | 第17页 |
·细胞免疫 | 第17-18页 |
·细胞因子应答 | 第18页 |
·PRRSV的分子诊断技术 | 第18-20页 |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第18-19页 |
·巢式PCR | 第19页 |
·荧光定量RT-PCR | 第19页 |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第19-20页 |
·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RT-LAMP) | 第20页 |
·PRRS防制策略 | 第20-22页 |
·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性管理措施 | 第20页 |
·预防和控制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 第20-21页 |
·PRRSV的疫苗及接种 | 第21-22页 |
第2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毒株与疫苗 | 第23页 |
·免疫增强剂 | 第23页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第24页 |
·本研究所用的PCR引物序列 | 第24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PRRSV强毒株对不同品种猪的致病性研究 | 第24-26页 |
·PRRSV弱毒株对断奶仔猪免疫力的影响及免疫增强剂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26-27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54页 |
·PRRSV强毒株对不同品种猪的致病性研究 | 第27-45页 |
·不同品种仔猪感染PRRSV后存活时间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不同品种仔猪感染PRRSV后体温变化的比较 | 第28-31页 |
·不同品种仔猪感染PRRSV前后采食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不同品种仔猪感染PRRSV后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 | 第32-33页 |
·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33-39页 |
·总IgG的检测 | 第39-40页 |
·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40-42页 |
·样品的RT-PCR检测 | 第42-45页 |
·PRRSV弱毒株对断奶仔猪免疫力的影响及免疫增强剂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45-54页 |
·PRRSV弱毒株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的平均增重率和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第45-46页 |
·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PRRSV抗体的影响 | 第46-47页 |
·PRRSV弱毒株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IFN-γ浓度的影响 | 第47页 |
·PRRSV弱毒株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IgM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PRRSV弱毒株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IgG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PRRSV弱毒株及免疫增强剂对断奶仔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9-54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4-61页 |
·讨论 | 第54-60页 |
·PRRSV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54-55页 |
·PRRSV对断奶仔猪免疫力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PRRSV对断奶仔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6页 |
·PRRSV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 | 第56-57页 |
·不同品种猪对PRRSV抵抗力的差异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