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4页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4-19页
     ·选题的背景第14-16页
     ·选题的意义第16-19页
 第二节 论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9-21页
     ·论文的核心概念第19-20页
     ·论文的研究思路第20-21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1页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第21-2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4-44页
 第一节 要素与要素分类第25-30页
     ·生产要素的内涵第25-27页
     ·生产要素构成的诸元说第27-30页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演进第30-37页
     ·传统要素禀赋理论第30-32页
     ·要素禀赋理论的新进展:环境要素禀赋论第32-37页
 第三节 承载力理论与要素适宜度第37-44页
     ·承载力理论研究回顾第37-39页
     ·承载力理论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第39-42页
     ·承载力研究与要素适宜度的拟合与分异第42-44页
第三章 要素适宜度理论基础与测度分析(上)第44-88页
 第一节 要素内涵的拓展及划分第44-63页
     ·要素与资源的再认识第44-47页
     ·要素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第47-50页
     ·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第50-58页
     ·要素流动与要素的区域性及非区域性划分第58-63页
 第二节 要素与经济空间特征第63-77页
     ·经济空间的均质和非均质第63-66页
     ·要素的区域性与空间均质和非均质统一第66-69页
     ·要素的空间维度与规模报酬第69-71页
     ·要素的空间维度与竞争均衡第71-72页
     ·要素的区域性与经济增长模型第72-77页
 第三节 要素适宜度的定义与内涵第77-83页
     ·要素适宜度的定义第77-78页
     ·要素适宜度的测度公式第78-79页
     ·要素适宜度研究的内容第79-83页
 第四节 要素适宜度的特征第83-88页
     ·要素适宜度的栅格特征第83-85页
     ·要素适宜度的临域相近特征第85-86页
     ·要素适宜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第86-88页
第四章 要素适宜度理论基础与测度分析(下)第88-106页
 第一节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的系统性及其建立原则第88-94页
     ·系统与系统特征第88页
     ·要素适宜度测度的系统性特征第88-90页
     ·要素适宜度测度的内容第90-92页
     ·要素适宜度测度的建模原则第92-94页
 第二节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的理论基础第94-98页
     ·线性规划与对偶理论第94-96页
     ·数据包络分析(DEA)与其应用第96-98页
 第三节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第98-103页
     ·数据包络分析(DEA)与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机理分析第98-99页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构建第99-103页
 第四节 要素适宜度测度模型有效性与指标特征选择分析第103-106页
     ·评价指标扩展与要素适宜度测度有效性第103-104页
     ·评价指标非独立与要素适宜度测度有效性第104-105页
     ·输入输出之间正相关与要素适宜度测度有效性第105-106页
第五章 要素适宜度与区域经济影响机制第106-138页
 第一节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要素适宜度第106-116页
     ·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分裂和争辩第107-110页
     ·要素适宜度与区域经济长期变动的动力机制第110-112页
     ·要素适宜度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第112-114页
     ·小结第114-116页
 第二节 均衡增长、非均衡增长与要素适宜度第116-124页
     ·要素流动与均衡增长第116-117页
     ·要素流动与非均衡增长第117-118页
     ·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分析的困境第118-119页
     ·要素适宜度与不平衡增长第119-124页
 第三节 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动力模型第124-130页
     ·模型的前提与假设第124-126页
     ·模型推演第126-129页
     ·模型结论第129-130页
 第四节 要素适宜度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动力机制第130-138页
     ·要素适宜度与分工、专业化第131-133页
     ·要素适宜度与聚集、外部性第133-136页
     ·要素适宜度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第136-138页
第六章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实证分析第138-147页
 第一节 研究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的意义第138-139页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指标体系第139-143页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139-141页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输入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定第141-142页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第142-143页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指标体系数据处理第143-147页
第七章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趋势分析与提升路径选择第147-158页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整体评价与分析第147-149页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经济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第149-151页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资源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第151-153页
 第四节 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对环境、社会约束层变量敏感性分析第153-156页
 第五节 总结:京津冀地区要素适宜度提升路径第156-15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58-164页
 第一节 文章的主要结论第158-160页
 第二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第160-163页
     ·文章的创新第160-161页
     ·文章的不足第161-163页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63-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附录A:2000-2007要素适宜度测度输入数据无量纲化结果第172-18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响应函数理论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下一篇: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