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挥发性有机气体简介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处理挥发性有机气体的现状 | 第21-31页 |
1.3.1 吸收法 | 第22-23页 |
1.3.2 冷凝法 | 第23-24页 |
1.3.3 光催化法 | 第24页 |
1.3.4 膜分离法 | 第24-26页 |
1.3.5 燃烧法 | 第26-28页 |
1.3.6 生物法 | 第28-29页 |
1.3.7 低温等离子法 | 第29-30页 |
1.3.8 吸附法 | 第30-31页 |
1.4 吸附原理及多孔材料吸附剂 | 第31-36页 |
1.4.1 吸附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1.4.2 吸附法中常用的多孔材料吸附剂 | 第33-36页 |
1.5 囊泡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1.6 变压吸附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37-40页 |
1.6.1 变压吸附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1.6.2 变压吸附的工艺流程 | 第38-40页 |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第二章 囊泡模板的构筑 | 第49-65页 |
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 实验与表征 | 第50-51页 |
2.2.1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0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2.4 囊泡形态观测 | 第51页 |
2.2.5 囊泡粒径及多分散度测定 | 第51页 |
2.2.6 囊泡壁厚的测定 | 第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2.3.1 AE_3S与CTAB的自组装 | 第51-54页 |
2.3.2 囊泡体系的粒径及分散度 | 第54-58页 |
2.3.3 溶液pH值对囊泡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2.3.4 温度对囊泡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页 |
2.3.5 囊泡壁厚的测算 | 第59-60页 |
2.4 囊泡自发形成机理探讨 | 第60-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三章 囊泡为模板剂制备介孔材料 | 第65-85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实验主要药品仪器 | 第65-66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65-66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66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3.4 测试表征 | 第67-72页 |
3.4.1 X射线衍射 | 第67页 |
3.4.2 电子显微技术 | 第67-68页 |
3.4.3 FTIR红外光谱 | 第68-69页 |
3.4.4 热重分析 | 第69页 |
3.4.5 低温N_2吸附脱附仪 | 第69-72页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3.5.1 焙烧样品程序升温过程的确定 | 第72-74页 |
3.5.2 pH值对介孔材料结构的影响 | 第74-77页 |
3.5.3 不同囊泡体系对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影响 | 第77-78页 |
3.6 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孔壁有序化处理 | 第78-82页 |
3.6.1 实验步骤 | 第79页 |
3.6.2 孔壁有序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孔结构表征 | 第79-8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孔壁有序化介孔二氧化硅对苯系物吸/脱附性能研究 | 第85-109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85-88页 |
4.2.1 实验药品 | 第85-86页 |
4.2.2 吸附剂的选用 | 第86页 |
4.2.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86页 |
4.2.4 实验装置流程 | 第86-88页 |
4.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88-8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6页 |
4.4.1 吸附传质理论 | 第89-91页 |
4.4.2 MESCD介孔二氧化硅对苯的吸/脱附实验 | 第91-92页 |
4.4.3 单组份VOCs的不同进口浓度对穿透时间的影响 | 第92-96页 |
4.4.4 单组份VOCs的不同气流比速对穿透时间的影响 | 第96-101页 |
4.4.5 单组份VOCs的不同气流湿度对穿透时间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4.6 双组份苯和甲苯混合气体在MESCD固定床中的穿透行为 | 第103-105页 |
4.4.7 苯在三种不同吸附剂固定床上的吸附穿透行为 | 第105-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09页 |
第五章 孔壁有序化的介孔硅材料对苯吸附的工业中试研究 | 第109-125页 |
5.1 引言 | 第109-110页 |
5.2 废气组分及含量 | 第110-111页 |
5.3 实验仪器 | 第111-114页 |
5.4 分析测试 | 第114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5.5.1 单柱穿透实验 | 第114-117页 |
5.5.2 不同吸附时间对尾气和脱附气中苯浓度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5.5.3 不同均压时间对脱附气中苯浓度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5.6 吸附剂疲劳试验 | 第12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总结论与设想 | 第125-131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25-128页 |
6.1.1 囊泡体系的合成 | 第125-126页 |
6.1.2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孔壁有序化处理 | 第126页 |
6.1.3 MESCD吸附剂对苯的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126-127页 |
6.1.4 MESCD吸附剂在PSA装置中的工厂中试试验研究 | 第127-128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8页 |
6.3 今后工作设想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