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5页 |
一、多药耐药 | 第12-14页 |
(一)膜蛋白对药物的主动排出 | 第12-13页 |
(二)抗凋亡途径活化 | 第13-14页 |
二、靶向纳米给药系统 | 第14-18页 |
(一)纳米载体逆转肿瘤多药耐药 | 第14-16页 |
(二)pH敏感的纳米给药系统 | 第16-18页 |
(三)配体修饰的纳米给药系统 | 第18页 |
三、PI3K/Akt抑制剂 | 第18-21页 |
四、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 第21-25页 |
第二章 载体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纳米粒的制备评价 | 第25-33页 |
一、本章引言 | 第25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一)试验药品与试剂 | 第25-26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26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26-31页 |
(一)载体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30页 |
1.PLGA-PEG-R7的合成与表征 | 第26-29页 |
2.PSD-Folate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0页 |
(二)双载药纳米粒的处方优化与评价 | 第30-31页 |
1.双载药纳米粒的制备 | 第30页 |
2.双载药纳米粒的评价 | 第30-31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31页 |
五、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R7/PSD-Fol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 第33-40页 |
一、本章引言 | 第33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33页 |
(一)试验药品与试剂 | 第33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33页 |
(三)细胞株 | 第33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33-37页 |
(一)细胞培养 | 第33-34页 |
1.细胞培养 | 第33-34页 |
2.细胞传代 | 第34页 |
3.细胞冻存 | 第34页 |
(二)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 第34-37页 |
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功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34-36页 |
2.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多功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36-37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多功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38页 |
(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多功能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38-39页 |
五、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R7/PSD-Fol纳米粒的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集落研究 | 第40-45页 |
一、本章引言 | 第40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一)试验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40页 |
(三)细胞株 | 第40-41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41-43页 |
(一)体外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41页 |
(二)细胞集落形成的探索 | 第41-43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一)体外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43-44页 |
(二)细胞集落形成的探索 | 第44页 |
五、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R7/PSD-Fol纳米粒的体内靶向分布与抗肿瘤研究 | 第45-56页 |
一、本章引言 | 第45-46页 |
二、实验材料 | 第46页 |
(一)试验药品与试剂 | 第46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46页 |
(三)细胞株与实验动物 | 第46页 |
三、方法与结果 | 第46-50页 |
(一)人乳腺癌裸鼠肿瘤皮下原位瘤的种植 | 第46页 |
(二)荧光成像参数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三)肿瘤荧光靶向试验 | 第47-49页 |
1.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47-48页 |
2.荷瘤裸鼠体内荧光靶向试验 | 第48-49页 |
(三)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49-50页 |
1.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50页 |
2.记录与分析 | 第50页 |
四、分析与讨论 | 第50-54页 |
(一)荧光成像试验条件摸索 | 第50页 |
(二)肿瘤荧光靶向试验 | 第50-52页 |
(三)观测指标 | 第52-54页 |
1.裸鼠体重 | 第52-53页 |
2.肿瘤体积和瘤重 | 第53-54页 |
五、小结 | 第54-56页 |
全文小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