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榆林至济南输气管道概况 | 第13-28页 | 
| 2.1 榆济输气管道建设背景 | 第13-15页 | 
| 2.2 榆济输气管道概况 | 第15-27页 | 
| 2.2.1 上游资源 | 第15-18页 | 
| 2.2.2 输气线路 | 第18-21页 | 
| 2.2.3 自控系统 | 第21-23页 | 
| 2.2.4 通信系统 | 第23-24页 | 
| 2.2.5 下游市场 | 第24-26页 | 
| 2.2.6 参数控制 | 第26-2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榆济管道仿真模型优化研究 | 第28-38页 | 
| 3.1 建立TGNET仿真模型 | 第28-31页 | 
| 3.1.1 建立管网模型文件 | 第28页 | 
| 3.1.2 设置使用的单位和单位制 | 第28-29页 | 
| 3.1.3 设置模拟选项 | 第29-30页 | 
| 3.1.4 建立管网模型 | 第30-31页 | 
| 3.2 TGNET仿真模型优化 | 第31-36页 | 
| 3.2.1 合理选择流量计算公式 | 第31-35页 | 
| 3.2.2 合理选取气体状态方程 | 第35-36页 | 
| 3.2.3 合理选取基础参数 | 第3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榆济管道输气效率研究 | 第38-56页 | 
| 4.1 输气管道效率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 4.2 实际输气量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4.3 榆济线输气效率计算 | 第40-45页 | 
| 4.3.1 2014年榆济线清管前的输气效率 | 第40-44页 | 
| 4.3.2 2014年榆济线清管后的输气效率 | 第44-45页 | 
| 4.4 榆济线输气效率与压降之间的关系 | 第45-53页 | 
| 4.4.1 输量为790万方/天输气效率与压降的关系 | 第45-49页 | 
| 4.4.2 输量为850万方/天输气效率与压降的关系 | 第49-53页 | 
| 4.5 提高输气效率的管理措施 | 第53-55页 | 
| 4.5.1 按需清管 | 第53-54页 | 
| 4.5.2 设置合理的出站温度 | 第54-5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榆济管道输气能效研究 | 第56-80页 | 
| 5.1 榆林首站压缩机性能参数 | 第56-59页 | 
| 5.2 首站压缩机性能换算 | 第59-73页 | 
| 5.2.1 性能换算的必要性 | 第59-62页 | 
| 5.2.2 性能换算原理 | 第62-66页 | 
| 5.2.3 压缩机定转速特性方程 | 第66-70页 | 
| 5.2.4 压缩机变转速特性方程 | 第70-71页 | 
| 5.2.5 首站压缩机特性曲线 | 第71-73页 | 
| 5.3 压气站能效计算 | 第73-75页 | 
| 5.3.1 压气站增压外输能量 | 第73页 | 
| 5.3.2 压气站消耗的能量 | 第73-74页 | 
| 5.3.3 压气站能源利用效率 | 第74页 | 
| 5.3.4 榆林首站能效的计算 | 第74页 | 
| 5.3.5 榆济输气管道的能效 | 第74-75页 | 
| 5.4 压缩机流量分配方案及能效预测 | 第75-79页 | 
| 5.4.1 分析方案一 | 第75-77页 | 
| 5.4.2 分析方案二 | 第77-78页 | 
| 5.4.3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