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桩基负摩阻力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黄土增湿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桩土接触面试验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4 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侧限条件下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研究 | 第30-54页 |
2.1 原状黄土增湿变形特性研究 | 第30-48页 |
2.1.1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2.1.2 增湿变量的定义 | 第33页 |
2.1.3 增湿变形特性研究 | 第33-40页 |
2.1.4 增湿过程中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变化 | 第40-43页 |
2.1.5 采用增湿变形模量计算黄土增湿变形 | 第43-45页 |
2.1.6 工程实例对比验证 | 第45-48页 |
2.2 重塑黄土增湿变形特性研究 | 第48-53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2.2.2 增湿水平对增湿变形系数的影响 | 第49-51页 |
2.2.3 压力对增湿变形系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4 干密度对增湿变形系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本构模型 | 第54-76页 |
3.1 修正剑桥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发展 | 第54-55页 |
3.2 修正剑桥模型应用于非饱和土原状黄土 | 第55-64页 |
3.2.1 非饱和土原状黄土的临界状态线 | 第56-58页 |
3.2.2 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屈服面 | 第58-59页 |
3.2.3 非饱和原状黄土的硬化规律 | 第59-61页 |
3.2.4 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61-63页 |
3.2.5 模型预测与验证 | 第63-64页 |
3.3 原状黄土的增湿变形本构模型 | 第64-75页 |
3.3.1 等应力比增湿试验简介 | 第64-65页 |
3.3.2 原状黄土的增湿破坏线 | 第65-66页 |
3.3.3 原状黄土的增湿屈服面 | 第66-68页 |
3.3.4 硬化规律 | 第68-71页 |
3.3.5 流动法则 | 第71-74页 |
3.3.6 模型验证 | 第74-7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非饱和黄土-桩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 | 第76-97页 |
4.1 试验简介 | 第76-78页 |
4.1.1 试样制备 | 第76-7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77页 |
4.1.3 试验方案 | 第77-78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91页 |
4.2.1 各因素影响分析 | 第78-85页 |
4.2.2 接触面抗剪强度参数分析 | 第85-91页 |
4.3 接触面修正双曲线模型 | 第91-96页 |
4.3.1 剪切应力-剪切位移关系曲线 | 第91-92页 |
4.3.2 模型参数 | 第92-94页 |
4.3.3 修正模型及验证 | 第94-95页 |
4.3.4 切线劲度系数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桩基负摩阻力试验初探 | 第97-109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97-98页 |
5.2 试验方案 | 第98-102页 |
5.2.1 试验仪器研制 | 第98-99页 |
5.2.2 试样的制作方法 | 第99-101页 |
5.2.3 试验方法步骤 | 第101-102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5.3.1 桩基负摩阻力试验数据 | 第102-103页 |
5.3.2 试验规律分析 | 第103-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桩侧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9-122页 |
6.1 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思路 | 第109-115页 |
6.1.1 桩基负摩阻力机理简介 | 第109-110页 |
6.1.2 边界对增湿变形计算深度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6.1.3 黄土桩基负摩阻力的计算思路 | 第112-115页 |
6.2 桩周土剪切变形-荷载传递研究 | 第115-121页 |
6.2.1 剪切位移法原理及存在问题 | 第115-117页 |
6.2.2 荷载传递函数 | 第117-120页 |
6.2.3 工程实例验证 | 第120-12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展望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