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1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下城市洪涝频发第19-20页
        1.1.2 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影响显著加剧第20-2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3-29页
        1.3.1 城市洪涝模拟研究的基本发展历程第23-25页
        1.3.2 以水文学方法为主的城市洪涝模型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3 以水动力学方法为主的城市洪涝模型研究进展第26-28页
        1.3.4 城市洪涝模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第28-2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5 技术路线第30-31页
第二章 城市水文过程模拟原理第31-54页
    2.1 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法第31-34页
        2.1.1 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法的分类与比较第31-32页
        2.1.2 考虑二元信息的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划分方法第32-34页
    2.2 城市地表产流过程模拟原理第34-36页
        2.2.1 城市地表产流机制第34-36页
        2.2.2 城市地表产流模拟方法第36页
    2.3 城市社会水循环排水过程模拟原理第36-39页
        2.3.1 城市自然与社会水循环耦合机制第36-38页
        2.3.2 城市社会水循环排水过程模拟方法第38-39页
    2.4 城市地表汇流过程模拟原理第39-42页
        2.4.1 城市地表汇流机制第39-40页
        2.4.2 城市地表汇流模拟方法第40-42页
    2.5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水文过程模拟原理第42-46页
        2.5.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基本水文过程第42-44页
        2.5.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水文过程模拟方法第44-46页
    2.6 城市水文响应单元关键问题第46-53页
        2.6.1 城市水文响应单元特征宽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第46-47页
        2.6.2 城市水文响应单元特征宽度数值实验及比较分析第47-53页
    2.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城市水动力过程模拟原理第54-83页
    3.1 一维水动力过程模拟基本原理第54-61页
        3.1.1 一维水动力控制方程推导第54-56页
        3.1.2 EXTRAN模块基本原理第56-61页
    3.2 二维水动力过程模拟基本原理第61-69页
        3.2.1 二维水动力控制方程推导第61-66页
        3.2.2 TELEMAC-2D数值离散方法第66-69页
    3.3 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适用性分析第69-77页
        3.3.1 经典城市洪水淹没算例简介第69-71页
        3.3.2 模型中城市下垫面处理方法第71-73页
        3.3.3 算例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3-77页
    3.4 二维水动力雨洪模拟局限性分析第77-82页
        3.4.1 基于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城市雨洪模拟方法第77-78页
        3.4.2 大红门片区二维水动力雨洪模拟与结果分析第78-81页
        3.4.3 关于二维水动力雨洪模拟局限性的讨论第81-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四章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集成第83-95页
    4.1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基本耦合机制第83-84页
        4.1.1 结构耦合机制第83-84页
        4.1.2 过程耦合机制第84页
    4.2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关键耦合过程第84-91页
        4.2.1 水文过程与水动力过程耦合第84-87页
        4.2.2 一维与二维水动力过程耦合第87-91页
    4.3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集成实现第91-92页
        4.3.1 模型主要计算流程第91页
        4.3.2 模型程序设计与实现第91-92页
    4.4 城市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结构和参数第92-94页
        4.4.1 模型基本结构第92-93页
        4.4.2 模型主要参数第93-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模型在城市雨洪模拟中的应用第95-121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95-96页
    5.2 基于模拟的多尺度城市雨洪风险评估方法第96-101页
        5.2.1 城市雨洪风险评估基本概念第96页
        5.2.2 基于模拟的多尺度城市雨洪风险评估方法第96-101页
    5.3 基于模拟的多尺度城市雨洪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第101-110页
        5.3.1 研究数据与资料来源第101-103页
        5.3.2 评估模型构建与方案设置第103-110页
    5.4 基于模拟的多尺度城市雨洪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第110-120页
        5.4.1 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尺度雨洪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第110-112页
        5.4.2 北京市中心城区街区尺度雨洪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第112-116页
        5.4.3 北京市中心城区设施尺度雨洪风险评估结果分析第116-118页
        5.4.4 关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多尺度雨洪风险评估的讨论第118-120页
    5.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模型在海绵城市研究中的应用第121-139页
    6.1 研究区概况第121-122页
    6.2 基于情景模拟的海绵措施综合评估方法第122-125页
        6.2.1 海绵措施建设成本效益分析基本步骤第122-123页
        6.2.2 基于模拟的海绵措施控洪效益评估方法第123-124页
        6.2.3 海绵措施实施全生命期成本核算方法第124-125页
    6.3 海绵措施减洪效益评估模型构建第125-129页
        6.3.1 海绵措施模拟方案设置第125-127页
        6.3.2 海绵措施水文过程模拟模型构建第127-129页
    6.4 海绵措施成本计算与效益评价第129-132页
        6.4.1 不同海绵措施建设全生命期成本第129页
        6.4.2 不同降雨条件下海绵措施效益评价第129-132页
    6.5 海绵措施建设成本效益分析第132-135页
        6.5.1 单项海绵措施建设成本效益分析第132-133页
        6.5.2 组合海绵措施建设成本效益分析第133-135页
    6.6 海绵城市建设减少雨洪淹没效果评估第135-138页
    6.7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9-144页
    7.1 研究成果总结第139-141页
    7.2 创新点第141-142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16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160-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第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61-16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增湿变形特性及桩基负摩阻力研究
下一篇:北方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水文响应机制研究--以永定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