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煤体温度致裂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煤储层孔隙裂隙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1.2.2 煤岩温度致裂损伤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红外加热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煤体红外加热相关特性 | 第15-22页 |
| 2.1 煤的电、磁性质 | 第15页 |
| 2.2 煤的热性质 | 第15-16页 |
| 2.3 煤的孔隙与裂隙 | 第16-19页 |
| 2.4 煤体的吸附和解吸性能 | 第19-20页 |
| 2.5 煤体的渗透性能 | 第20-2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煤体红外加热实验 | 第22-34页 |
| 3.1 红外加热煤体温度变化实验 | 第22-24页 |
| 3.2 SEM电子扫描显微镜实验 | 第24-33页 |
| 3.2.1 SEM技术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 3.2.2 电子扫描显微镜实验设备 | 第25-26页 |
| 3.2.3 实验样品 | 第26-27页 |
| 3.2.4 实验方案 | 第27页 |
| 3.2.5 红外加热条件下煤体细观结构演化特征定性分析 | 第27-3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基于红外加热实验的模拟及定量分析 | 第34-54页 |
| 4.1 理想模型下的无限长圆柱体导热推导 | 第34-36页 |
| 4.2 ANSYS模拟稳态传热分析 | 第36-41页 |
| 4.2.1 100℃温度场分析 | 第37-39页 |
| 4.2.2 200℃温度场分析 | 第39-40页 |
| 4.2.3 温度场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4.3 原煤结构热应力分析 | 第41-44页 |
| 4.3.1 100℃热应力分析 | 第41-42页 |
| 4.3.2 200℃热应力分析 | 第42-44页 |
| 4.4 基于matlab的细观结构演化特征分析 | 第44-50页 |
| 4.4.1 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图像及分析 | 第44-49页 |
| 4.4.2 微孔隙裂隙的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 4.5 温度作用下孔隙的丰度和等效直径 | 第50-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红外加热条件下煤体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54-65页 |
| 5.1 煤体红外加热数学模型 | 第54-58页 |
| 5.1.1 红外加热温度场方程 | 第54-55页 |
| 5.1.2 变形场方程 | 第55页 |
| 5.1.3 渗流场方程 | 第55-56页 |
| 5.1.4 耦合方程 | 第56-57页 |
| 5.1.5 定解条件 | 第57-58页 |
| 5.2 红外加热煤体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 | 第58-59页 |
| 5.3 红外加热煤体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59-62页 |
| 5.4 红外加热煤体应力场分布规律 | 第62-63页 |
| 5.5 红外加热煤体压力场、渗透率规律 | 第63-6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6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作者简历 | 第70-7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