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超细纳米金的制备和银纳米线的改性及其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概述第11-15页
        1.2.1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反应装置第11-13页
        1.2.2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反应工作原理第13页
        1.2.3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电解液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4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催化剂的分类第14-15页
    1.3 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5-25页
        1.3.1 金系(gold-based)催化剂第15-16页
        1.3.2 银系(silver-based)催化剂第16-18页
        1.3.3 锌系(zinc-based)催化剂第18-19页
        1.3.4 铜系(copper-based)催化剂第19-23页
        1.3.5 钴系(cobalt-based)催化剂第23-24页
        1.3.6 锡系(tin-based)催化剂第24-25页
    1.4 单原子(single-atom)催化剂第25-27页
    1.5 碳基(carbon-based)催化剂第27-28页
    1.6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第30-36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31页
        2.1.1 化学试剂第30-31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31页
    2.2 主要材料测试表征方法第31-32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31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第31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第31-32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32页
        2.2.5 热重分析第32页
    2.3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测试装置与方法第32-36页
        2.3.1 电极准备第33页
        2.3.2 循环伏安测试第33页
        2.3.4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33页
        2.3.5 计时电流测试第33页
        2.3.6 催化产物测试与法拉第效率计算第33-36页
第三章 Au@P-C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的研究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Au@P-C的制备第36-37页
        3.2.1 磷掺杂碳的制备第36-37页
        3.2.2 金纳米颗粒的负载第37页
    3.3 碳负载金纳米颗粒的表征第37-41页
        3.3.1 形貌与结构分析第37-39页
        3.3.2 物相与成分分析第39-40页
        3.3.3 热分析第40-41页
    3.4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测试第41-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四章 银纳米线的改性及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催化性能第50-66页
    4.1 引言第50-52页
    4.2 Ag NWs、Ag@Ag_2S NWs以及DS-Ag NWs的制备第52-54页
        4.2.1 Ag NWs的制备第53页
        4.2.2 Ag@Ag_2S NWs的制备第53-54页
        4.2.3 DS-Ag NWs的制备的制备第54页
    4.3 Ag NWs、Ag@Ag_2S NWs以及DS-Ag NWs的表征第54-60页
    4.4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0-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致谢第76-78页
个人简历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HL和AHP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甜橙和草莓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从文本到影像: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