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9页 |
1.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概述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1.1.1 基于杂交原理的SNP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1.2 基于工具酶的SNP分析方法 | 第15-24页 |
1.1.3 基于新一代测序的SNP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1.2 选择性剪接概述 | 第25-33页 |
1.2.1 选择性剪接的生物学意义 | 第25-27页 |
1.2.2 选择性剪接的类型 | 第27-28页 |
1.2.3 选择性剪接调控机制 | 第28-30页 |
1.2.4 选择性剪接与遗传性疾病以及癌症的关系 | 第30-31页 |
1.2.5 选择性剪接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1.3 端粒酶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33-44页 |
1.3.1 端粒酶概述 | 第33-35页 |
1.3.2 端粒酶活性分析概述 | 第35-44页 |
1.4 环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 | 第44-47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47-49页 |
第2章 基于连接反应的环介导等温扩增结合光散射技术的SNP分析 | 第49-60页 |
2.1 引言 | 第49-5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51-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2.3.1 基于连接反应的环介导等温扩增结合光散射技术的SNP分析原理 | 第52-53页 |
2.3.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3-55页 |
2.3.3 基于连接反应的环介导等温扩增结合光散射技术检测SNP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55-57页 |
2.3.4 突变频率检测 | 第57-58页 |
2.3.5 检测基因组中mutDNA和wtDNA | 第58-59页 |
2.3.6 基因组DNA的P53基因外显子8测序结果 | 第59页 |
2.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3章 基于连接反应的PCR技术检测mRNA剪接变体的研究 | 第60-79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5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61-62页 |
3.2.2 细胞培养及总R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3.2.3 实验过程 | 第63-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7页 |
3.3.1 基于连接反应的PCR技术检测mRNA剪接变体的原理 | 第65-66页 |
3.3.2 基于连接反应的PCR技术检测mRNA剪接变体电泳分析结果 | 第66-74页 |
3.3.3 基于连接反应的PCR技术检测mRNA剪接变体实时定量结果 | 第74-77页 |
3.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基于茎环结构DNA引物介导的指数扩增反应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 第79-99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80-81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81-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8页 |
4.3.1 基于茎环DNA引物介导指数扩增(SPEA)反应检测粒酶活性原理 | 第83-86页 |
4.3.2 SPEA反应条件优化 | 第86-89页 |
4.3.3 基于SPEA反应的分析灵敏度与线性范围 | 第89-90页 |
4.3.4 细胞提取液和细胞裂解液中端粒酶活性分析 | 第90-92页 |
4.3.5 SPEA方法无非特异性扩增的评价和解释 | 第92-94页 |
4.3.6 检测不同细胞系端粒酶活性 | 第94-95页 |
4.3.7 SPEA反应PAGE分析验证 | 第95-96页 |
4.3.8 检测CEM、HCT-116、MCF-7、MRC-5四种细胞提取液和裂解液中端粒酶的活性 | 第96-98页 |
4.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