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3页 |
1.2.1 低速滑坡动态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基于岩土蠕变行为的低速滑坡机理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土体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4 岩土体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4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巨型低速滑坡实例 | 第26-50页 |
2.1 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概况 | 第27-32页 |
2.1.1 气象水文 | 第2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28页 |
2.1.4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 第28-32页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页 |
2.2 锁儿头滑坡 | 第32-41页 |
2.2.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32-36页 |
2.2.2 滑坡活动历史与现状 | 第36-39页 |
2.2.3 滑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39-41页 |
2.2.4 小结 | 第41页 |
2.3 泄流坡滑坡 | 第41-49页 |
2.3.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41-44页 |
2.3.2 滑坡活动历史及现状 | 第44-47页 |
2.3.3 滑带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47-48页 |
2.3.4 小结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不同颗粒级配滑带土在残余状态下的蠕变特性及其内在机理 | 第50-81页 |
3.1 试验方案与试样制备 | 第50-55页 |
3.1.1 试验方案 | 第50-53页 |
3.1.2 试样制备 | 第53-55页 |
3.2 不同级配滑带土的残余强度变化规律 | 第55-61页 |
3.2.1 滑带土残余强度的基本特征 | 第55-58页 |
3.2.2 角砾含量与滑带土残余强度关系 | 第58-61页 |
3.3 残余状态下不同级配滑带土的蠕变行为及其内在机理 | 第61-80页 |
3.3.1 滑带土残余状态下直剪蠕变特性 | 第61-72页 |
3.3.2 残余状态下的蠕变特征强度及其相互关系 | 第72-78页 |
3.3.3 角砾对残余状态下滑带土剪切蠕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 | 第78-80页 |
3.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残余状态下含角砾粘性土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 | 第81-111页 |
4.1 滑带土非线性蠕变本构关系建立的方法 | 第81-85页 |
4.1.1 基本元件 | 第81-82页 |
4.1.2 基本流变模型及本构方程 | 第82-85页 |
4.2 滑带土蠕变本构关系建立及验证 | 第85-98页 |
4.2.1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85-88页 |
4.2.2 本构关系的验证 | 第88-98页 |
4.3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在FLAC_3D中开发与实现 | 第98-110页 |
4.3.1 二次开发环境概述 | 第98-99页 |
4.3.2 本构模型程序编写基本流程 | 第99-107页 |
4.3.3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107-110页 |
4.4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的应用─以锁儿头滑坡为例 | 第111-138页 |
5.1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 第111-113页 |
5.1.1 模型概化 | 第111-112页 |
5.1.2 计算方案 | 第112-113页 |
5.1.3 计算参数 | 第113页 |
5.2 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3-129页 |
5.2.1 自重作用 | 第113-118页 |
5.2.2 断层活动 | 第118-122页 |
5.2.3 白龙江侧蚀 | 第122-125页 |
5.2.4 地下水位上升 | 第125-127页 |
5.2.5 地下水位下降 | 第127-129页 |
5.3 滑坡活动趋势预测 | 第129-137页 |
5.3.1 断层活动叠加地下水位上升 | 第130-132页 |
5.3.2 断层活动叠加地下水位下降 | 第132-135页 |
5.3.3 断层活动叠加地震作用 | 第135-137页 |
5.4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8-141页 |
6.1 结论 | 第138-139页 |
6.2 建议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附录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