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IIRS和AHI数据的陆地气溶胶反演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7-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8-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8页 |
1.2.1 气溶胶的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1.2.2 气溶胶特性的立体化监测 | 第23-28页 |
1.2.3 卫星监测载荷的发展 | 第28-35页 |
1.2.4 反演算法介绍 | 第35-37页 |
1.2.5 新一代卫星陆地气溶胶反演进展 | 第37-3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38-4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1.3.3 研究方案 | 第40-42页 |
1.3.4 研究框架 | 第42-45页 |
第2章 气溶胶遥感理论和反演问题 | 第45-65页 |
2.1 气溶胶光学特性 | 第45-48页 |
2.2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 第48-50页 |
2.2.1 基本物理概念 | 第48-49页 |
2.2.2 气溶胶辐射传输理论 | 第49-50页 |
2.3 AOD反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50-63页 |
2.3.1 云识别的问题 | 第50-53页 |
2.3.2 短暂水体的识别 | 第53-54页 |
2.3.3 气溶胶类型的影响 | 第54-59页 |
2.3.4 AOD高值的反演精度 | 第59-60页 |
2.3.5 AOD数据产品质量 | 第60-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3章 云识别方法讨论以及对气溶胶反演的影响 | 第65-79页 |
3.1 云识别 | 第65-72页 |
3.1.1 云识别算法研究 | 第65-69页 |
3.1.2 云识别结果的对比和验证 | 第69-72页 |
3.2 霾识别算法 | 第72-75页 |
3.3 沙尘识别算法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9页 |
第4章 地基气溶胶类型的分类统计及其性质 | 第79-95页 |
4.1 气溶胶特性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 | 第79-85页 |
4.1.1 不同气溶胶类型的季节分布 | 第79-83页 |
4.1.2 北京站气溶胶特性 | 第83-85页 |
4.2 污染条件气溶胶类型聚类 | 第85-91页 |
4.2.1 AERONET数据处理 | 第85-89页 |
4.2.2 污染气溶胶类型 | 第89-91页 |
4.3 气溶胶类型选择的约束 | 第91-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5章 地表反射率关系库的改进 | 第95-109页 |
5.1 AHI地表反射率关系 | 第95-102页 |
5.1.1 地表反射率关系构建的限制 | 第95-98页 |
5.1.2 AHI与MODIS的通道关系转换 | 第98-100页 |
5.1.3 AHI地表反射率关系构建 | 第100-102页 |
5.2 网格化地表反射率关系库构建 | 第102-107页 |
5.2.1 地表反射率获取 | 第102-104页 |
5.2.2 卫星数据处理 | 第104-10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6章 针对中国地区的AOD反演算法和产品验证 | 第109-131页 |
6.1 反演算法概述 | 第109-112页 |
6.2 反演结果展示和分析 | 第112-119页 |
6.2.1 VIIRSAOD反演结果 | 第112-114页 |
6.2.2 AHIAOD日变化结果 | 第114-116页 |
6.2.3 AHI季节分析 | 第116-119页 |
6.3 AOD产品比对与验证 | 第119-129页 |
6.3.1 AHIAOD时间序列对比 | 第120-121页 |
6.3.2 VIIRSAOD地面验证 | 第121-125页 |
6.3.3 AHIAOD地面站点验证 | 第125-127页 |
6.3.4 AOD产品交叉验证 | 第127-12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1-135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2页 |
7.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132-135页 |
致谢 | 第135-13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