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13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2.1.1 创新型科技人才 | 第13页 | 
| 2.1.2 竞争力 | 第13-14页 | 
| 2.1.3 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 | 第14页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4-15页 |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5-16页 | 
| 2.2.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 第16页 |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 2.3.1 创新型科技人才 | 第17页 | 
| 2.3.2 科技人才竞争力 | 第17-18页 | 
| 2.4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2.4.1 科技人力资源 | 第18-19页 | 
| 2.4.2 区域竞争力 | 第19页 |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1页 | 
| 第3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1-27页 | 
| 3.1 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 第21-22页 | 
| 3.2 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2-24页 | 
| 3.2.1 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22-23页 | 
| 3.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3-24页 |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4-27页 | 
| 3.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4-25页 | 
| 3.3.2 熵值法 | 第25-27页 | 
| 第4章 天津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 | 第27-43页 |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第27页 | 
| 4.2 天津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子系统的评价 | 第27-38页 | 
| 4.2.1 科技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 | 第28-31页 | 
| 4.2.2 科技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 | 第31-34页 | 
| 4.2.3 科技创新支持竞争力评价 | 第34-36页 | 
| 4.2.4 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 | 第36-38页 | 
| 4.3 天津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38-40页 | 
| 4.3.1 数据无量纲化 | 第38-39页 | 
| 4.3.2 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 | 第39-4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 第5章 天津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提升对策 | 第43-51页 | 
| 5.1 提升科技创新投入竞争力 | 第43-45页 | 
| 5.1.1 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 第43-44页 | 
| 5.1.2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 第44-45页 | 
| 5.2 推动科技创新产出竞争力 | 第45-47页 | 
| 5.2.1 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第45-46页 | 
| 5.2.2 完善激励制度,激发自主创新积极性 | 第46-47页 | 
| 5.3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竞争力 | 第47-48页 | 
| 5.3.1 推进高等学校教育创新,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 第47页 | 
| 5.3.2 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支撑 | 第47-48页 | 
| 5.3.3 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 第48页 | 
| 5.4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 | 第48-51页 | 
| 5.4.1 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 第49页 | 
| 5.4.2 改善人才生活环境 | 第49-51页 |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 6.1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1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附录 | 第57-59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