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评价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结构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理论基础及概述 | 第14-18页 |
2.1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4-15页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5页 |
2.2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2.2.1 国外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2.2 我国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3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流程 | 第17-18页 |
3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主要风险的种类及成因 | 第18-26页 |
3.1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18-19页 |
3.2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风险特征 | 第19-20页 |
3.2.1 与具体交易紧密结合,周期短 | 第19页 |
3.2.2 自偿性的特殊属性助推违约概率较低 | 第19-20页 |
3.2.3 操作风险易转化为信用风险 | 第20页 |
3.3 国内贸易信用融资业务主要风险种类 | 第20-22页 |
3.3.1 欺诈风险 | 第20-21页 |
3.3.2 信用风险 | 第21页 |
3.3.3 操作风险 | 第21-22页 |
3.4 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主要风险的成因 | 第22-26页 |
3.4.1 诈骗成本低,获利大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易触发欺诈风险 | 第22-23页 |
3.4.2 产业政策变动和企业不合理制度安排易触发信用风险 | 第23-24页 |
3.4.3 人员操作失误和业务系统漏洞易触发操作风险 | 第24-26页 |
4 P保险公司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风险防范的困境 | 第26-33页 |
4.1 P保险公司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发展历程 | 第26-29页 |
4.1.1 P保险公司介绍 | 第26页 |
4.1.2 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背景 | 第26-28页 |
4.1.3 开发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业务的进程 | 第28-29页 |
4.2 P保险公司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风险防范措施的现状 | 第29-30页 |
4.2.1 风险防范组织体系 | 第29页 |
4.2.2 风险防范基本流程 | 第29-30页 |
4.3 P保险公司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风险防范措施的问题 | 第30-33页 |
4.3.1 对欺诈风险认识不足和缺乏反欺诈经验 | 第30-31页 |
4.3.2 对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简单和管理流程的时效性滞后 | 第31-32页 |
4.3.3 对操作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 | 第32-33页 |
5 P保险公司国内贸易信用保险融资风险防范的优化对策 | 第33-39页 |
5.1 防范欺诈风险的对策 | 第33-34页 |
5.1.1 完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条款设计和保单设计 | 第33页 |
5.1.2 跨界合作,开发大数据查询功能 | 第33-34页 |
5.2 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 第34-37页 |
5.2.1 从客户维度评估信用风险 | 第34-35页 |
5.2.2 从具体交易维度评估信用风险 | 第35-37页 |
5.3 防范操作风险的对策 | 第37-39页 |
5.3.1 建立健全信保融资业务规章体系 | 第37-38页 |
5.3.2 建立健全信保融资业务授权审批机制 | 第38页 |
5.3.3 持续强化任职培训制度 | 第38-3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39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