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释题 | 第10页 |
1.2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1 名贵树种资源已成为全球性的稀缺资源 | 第10-11页 |
1.2.2 旅游发展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 第11页 |
1.2.3 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1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3.1 旅游综合体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阶段的一种新型业态 | 第11-12页 |
1.3.2 大力发展名贵树种是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的一项重要工程 | 第12页 |
1.3.3 研究案例的建设是庆元建设”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品牌战略的需要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第13页 |
1.5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2.1 旅游休闲综合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1.1 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2.1.2 休闲综合体的基本类型 | 第16页 |
2.1.3 休闲综合体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2.2 珍贵树种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3 以名贵树种为主题的休闲综合体建设模式 | 第19-23页 |
3.1 综合体旅游项目类型定位 | 第19-20页 |
3.1.1 观光旅游型 | 第19页 |
3.1.2 娱乐旅游型 | 第19-20页 |
3.1.3 度假旅游型 | 第20页 |
3.1.4 其他旅游类型 | 第20页 |
3.2 以名贵树种为主题的休闲综合体建设要素分析 | 第20-21页 |
3.2.1 以旅游功能为主导 | 第20-21页 |
3.2.2 以植物资源为基础 | 第21页 |
3.2.3 以产业融合为补充 | 第21页 |
3.3 以名贵树种为主题的休闲综合体建设总体思路 | 第21-22页 |
3.4 以名贵树种为主题的休闲综合体建设基本原则 | 第22-23页 |
3.4.1 名贵树种资源保育与多功能利用并举原则 | 第22页 |
3.4.2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 | 第22页 |
3.4.3 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原则 | 第22页 |
3.4.4 休闲旅游与特色产品原则 | 第22页 |
3.4.5 生态经济理念主导原则 | 第22页 |
3.4.6 适地适树与景观多样性原则 | 第22-23页 |
4 案例研究――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建设方案 | 第23-43页 |
4.1 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基础概况 | 第23-25页 |
4.1.1 区位 | 第23页 |
4.1.2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3页 |
4.1.3 岩石土壤条件 | 第23页 |
4.1.4 气候水文因子 | 第23-24页 |
4.1.5 森林资源种类 | 第24-25页 |
4.2 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建设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4.2.1 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 第25页 |
4.2.2 区位气候条件独特 | 第25页 |
4.2.3 森林植被资源丰富 | 第25-26页 |
4.2.4 建设技术优势突出 | 第26-27页 |
4.3 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休闲综合体打造思路 | 第27-28页 |
4.3.1 总体规划思想 | 第27页 |
4.3.2 分期建设策略 | 第27页 |
4.3.3 远景打造目标 | 第27-28页 |
4.4 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休闲综合体功能分区 | 第28-40页 |
4.4.1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文化性——名贵树种文化博览中心 | 第28-29页 |
4.4.2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观赏性——名贵树种保育展示区 | 第29-37页 |
4.4.3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科普性——种苗繁育科研科普区 | 第37-38页 |
4.4.4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康体性——名贵树种保健度假区 | 第38-39页 |
4.4.5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游憩性——名贵树种观光游憩区 | 第39页 |
4.4.6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生活性——居民生产生活接待区 | 第39-40页 |
4.4.7 名贵树种主题休闲的可持续性——森林景观培育保护区 | 第40页 |
4.5 庆元“中国名贵树种博览园”植物景观工程规划 | 第40-43页 |
4.5.1 名贵树种博览园植物景观工程建设原则 | 第40页 |
4.5.2 名贵树种博览园植物景观工程建设目标 | 第40-41页 |
4.5.3 名贵树种博览园植物景观工程重点区块规划 | 第41-4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3页 |
5.2 问题与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个人简介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