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3页 |
1.1 高得率浆纤维 | 第9-10页 |
1.1.1 植物纤维 | 第9页 |
1.1.2 高得率浆纤维 | 第9-10页 |
1.2 纤维表面特性 | 第10-12页 |
1.2.1 纤维表面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1.2.2 纤维表面电荷 | 第11-12页 |
1.2.3 纤维表面能 | 第12页 |
1.2.4 纤维比表面积 | 第12页 |
1.3 纤维表面改性方法 | 第12-13页 |
1.3.1 化学改性 | 第13页 |
1.3.2 物理改性 | 第13页 |
1.3.3 生物改性 | 第13页 |
1.4 纤维表面性能分析方法 | 第13-20页 |
1.4.1 扫描电镜 | 第14页 |
1.4.2 原子力显微镜 | 第14-16页 |
1.4.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 第16页 |
1.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16页 |
1.4.5 二次离子质谱 | 第16-17页 |
1.4.6 纤维表面电荷分析技术 | 第17-18页 |
1.4.7 纤维表面能分析技术 | 第18-19页 |
1.4.8 纤维比表面积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1.4.9 结语 | 第20页 |
1.5 纤维结合性能 | 第20-21页 |
1.5.1 纤维表面木素与纤维间结合性能 | 第20-21页 |
1.5.2 纤维表面电荷与纤维间结合性能 | 第21页 |
1.5.3 纤维表面能与纤维间结合性能 | 第21页 |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3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实验原料、药品及设备 | 第23-24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2.1 纤维原料的准备 | 第24-25页 |
2.2.2 纤维表面处理 | 第25页 |
2.2.3 纤维接触角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4 纤维其他表面性能的表征 | 第26-29页 |
2.2.5 纤维性能分析 | 第29-30页 |
2.2.6 手抄片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6页 |
3.1 不同处理手段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32-38页 |
3.1.1 机械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32-35页 |
3.1.2 化学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3 小结 | 第38页 |
3.2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第38-48页 |
3.2.1 纤维表面接触角的分析 | 第39-41页 |
3.2.2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的分析 | 第41-42页 |
3.2.3 使用“液桥法”测定纤维表面接触角的准确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4 纤维素纤维“水容”的分析 | 第43-44页 |
3.2.5 “液桥法”在纤维接触角测定上的应用 | 第44-48页 |
3.2.6 小结 | 第48页 |
3.3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与纤维结合性能之间的关系 | 第48-56页 |
3.3.1 纤维结合性能的表征 | 第48页 |
3.3.2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与纤维相对结合面积 | 第48-51页 |
3.3.3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和纤维间剪切结合强度 | 第51-52页 |
3.3.4 纤维表面润湿性能与结合强度指数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3.3.5 小结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9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4.2 创新之处 | 第57-59页 |
5 展望 | 第59-60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8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