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趋磁螺菌AMB-1生物矿化与氮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44页
   ·趋磁细菌的一般特性第18-26页
     ·形态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第18-20页
     ·生理学第20-22页
     ·生态学第22-26页
   ·磁小体第26-32页
     ·磁铁矿晶核第26-28页
     ·磁小体膜第28-31页
     ·磁小体的胞内排列第31-32页
   ·磁小体的合成机制第32-39页
     ·磁小体合成的遗传控制第32-33页
     ·铁的吸收与转运第33-35页
     ·磁小体囊泡的形成与磁铁矿的生物矿化第35-39页
   ·趋磁细菌与磁小体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第39-42页
     ·趋磁细菌与磁小体研究的理论意义第39-41页
     ·趋磁细菌与磁小体的应用前景第41-42页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2-44页
第二章 趋磁螺菌AMB-1生长特性的研究第44-52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菌种第44页
     ·培养基第44-45页
     ·培养方法第45页
     ·菌体生长与磁性测定第45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第45-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体生长和磁小体合成的影响第46-48页
     ·不同生长因素对趋磁螺菌AMB-1固体平板生长能力的影响第48-50页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第三章 趋磁螺菌AMB-1中磁小体岛基因mms6与磁小体合成关系的研究第52-75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8页
     ·菌株及质粒第52页
     ·培养基第52-53页
     ·趋磁螺菌AMB-1的RNA提取第53-54页
     ·反转录PCR(RT-PCR)技术第54页
     ·荧光定量PCR技术第54-55页
     ·基因mms6启动子的预测及克隆第55-56页
     ·基因mms6启动子和gfp基因片段的融合PCR第56页
     ·GFP表达载体pBBR-P1-GFP和pBBR-P2-GFP的构建第56-57页
     ·趋磁螺菌AMB-P1-GFP和AMB-P2-GFP的获得第57页
     ·荧光显微镜观察第57页
     ·GFP荧光光谱的检测第57页
     ·基因mms6插入突变载体pAKO-mms6的构建第57-58页
     ·突变菌株AMB-Δmms6的获得及验证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73页
     ·趋磁螺菌AMB-1的RNA提取第58-60页
     ·荧光定量PCR对基因mms6转录水平的分析第60-63页
     ·基于mms6启动子的GFP荧光光谱分析第63-70页
     ·载体pAKO-mms6的构建第70-71页
     ·突变株AMB-Δmms6生长特性的研究第71-73页
   ·小结与讨论第73-75页
第四章 趋磁螺菌AMB-1中Mms6蛋白的功能研究第75-97页
   ·材料与方法第75-81页
     ·菌株及质粒第75页
     ·培养基第75页
     ·基因mms6的克隆第75-76页
     ·重组表达载体pGEX-mms6以及pET-mms6的构建第76页
     ·基因mms6的异源表达第76-77页
     ·GST融合蛋白的纯化第77-78页
     ·组氨酸标签重组蛋白的纯化第78-79页
     ·Tricine-SDS-PAGE第79页
     ·分子筛层析第79-80页
     ·Western Blotting检测第80页
     ·蛋白质非变性凝胶电泳第80-81页
     ·CD光谱的检测第81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负染蛋白质第81页
     ·蛋白质铁染色第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5页
     ·蛋白Mms6的异源表达与纯化第81-91页
       ·重组表达载体pGEX-mms6和pET-mms6的构建第81-82页
       ·含GST标签和组氨酸标签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82-91页
     ·重组蛋白His-Mms6性质的研究第91-95页
   ·小结与讨论第95-97页
第五章 趋磁螺菌AMB-1的转座诱变及不产磁突变菌株的性质研究第97-128页
   ·材料与方法第97-102页
     ·菌株、质粒及引物第97页
     ·培养条件第97-99页
     ·转座诱变及不产磁突变株的筛选第99-100页
     ·磁小体岛基因簇的PCR验证第100页
     ·转座诱变随机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置的分析第100-101页
     ·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突变株(AMB06)的基因功能回补第101页
     ·一氧化氮还原酶基因突变株(AMB06)中基因amb1395的插入突变第101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第101页
     ·添加外源NO实验第101页
     ·GFP融合磁小体蛋白MamA和MamJ的荧光观察第101-102页
   ·结果与分析第102-125页
     ·TnSC189转座诱变趋磁螺菌AMB-1突变株的筛选第102页
     ·AMB-1产磁能力降低突变菌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置分析第102-104页
     ·AMB-1产磁能力降低突变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第104-105页
     ·AMB-1产磁能力降低突变株AMB06的功能回补第105-108页
     ·NO对趋磁螺菌AMB-1野生型和突变株生长和产磁的影响第108-110页
     ·AMB-1产磁能力降低突变株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生长和产磁特性第110-117页
     ·趋磁螺菌在以铵盐为唯一氮源时的厌氧发酵第117-120页
     ·融合磁小体蛋白的GFP荧光观察第120-125页
   ·小结与讨论第125-128页
全文总结第128-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4-14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45-146页
外文写作一第146-162页
外文写作二第162-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壳类C-型凝集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斜卧青霉胞外蛋白质组学分析与纤维素酶合成调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