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我国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控辩协商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方法第10页
    1.3 研究的创新点第10-11页
    1.4 研究框架第11-12页
第2章 控辩协商的基本问题第12-16页
    2.1 控辩协商的概念界定第12-13页
    2.2 控辩协商的理论基础第13-14页
        2.2.1 实用主义第13页
        2.2.2 司法效益观第13-14页
    2.3 控辩协商理念在我国的发展第14-16页
        2.3.1 实践尝试第14页
        2.3.2 立法体现第14-16页
第3章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与控辩协商的关系第16-20页
    3.1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的内涵第16-17页
        3.1.1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的确立第16页
        3.1.2 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的解析第16-17页
    3.2 控辩协商对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的重要意义第17-18页
        3.2.1 有助于提高认罪认罚案件的诉讼效率第17页
        3.2.2 有助于保障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控辩平等第17页
        3.2.3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第17-18页
    3.3 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协商的具体要求第18-20页
        3.3.1 控辩协商的平等性第18页
        3.3.2 控辩协商的自愿性第18页
        3.3.3 控辩协商的可操作性第18-20页
第4章 国外有关控辩协商的规定及启示第20-24页
    4.1 国外有关控辩协商的介绍第20-22页
        4.1.1 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第20-21页
        4.1.2 德国的控辩协商制度第21-22页
    4.2 对我国的启示第22-24页
        4.2.1 自愿性的保障第22页
        4.2.2 控辩协商规范化第22页
        4.2.3 律师帮助的完善第22-24页
第5章 确立我国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协商制度的路径第24-31页
    5.1 合理界定我国控辩协商制度的理论前提第24-25页
        5.1.1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第24页
        5.1.2 处理好对抗与协商的关系第24-25页
    5.2 科学设计我国控辩协商制度的具体内容第25-27页
        5.2.1 明确适用范围第25-26页
        5.2.2 明确协商主体第26页
        5.2.3 规范程序设计第26-27页
    5.3 有效建立我国控辩协商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第27-31页
        5.3.1 完善认罪认罚中起诉裁量权的制约第27-28页
        5.3.2 促进认罪认罚案件中辩护权的落实第28-29页
        5.3.3 重视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3页
作者简介第33-34页
后记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举证责任理论研究--以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为视角
下一篇:刑事裁判文书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