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人民调解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1.1 理论意义第9页
        1.1.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本章小结第12-13页
第2章 人民调解概述第13-23页
    2.1 理论基础第13-14页
        2.1.1 公共治理第13页
        2.1.2 善治理论第13-14页
    2.2 人民调解内涵第14页
    2.3 人民调解性质第14-16页
        2.3.1 人民调解的法定性第14-15页
        2.3.2 人民调解的群众性和自治性第15-16页
        2.3.3 人民调解的民间性第16页
        2.3.4 人民调解的民主性第16页
    2.4 人民调解功能第16-18页
        2.4.1 纠纷化解功能第16-17页
        2.4.2 司法补充功能第17-18页
        2.4.3 社会资源整合功能第18页
    2.5 人民调解模式的发展第18-20页
    2.6 人民调解制度变迁第20-22页
        2.6.1 人民调解制度形成期第20-21页
        2.6.2 人民调解制度确立期第21页
        2.6.3 人民调解制度复兴期第21-22页
    2.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第23-35页
    3.1 人民调解工作不受重视第23-24页
    3.2 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第24-26页
    3.3 人民调解员调解过程中违反中立性原则第26-28页
    3.4 农村地区环境纠纷调解困难第28-30页
    3.5 人民调解协议不规范第30-32页
    3.6 人民调解与诉讼解决纠纷衔接程序的运用受主观影响较大第32-33页
    3.7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4章 人民调解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41页
    4.1 领导干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第35页
    4.2 人民调解制度建设基础薄弱第35-36页
        4.2.1 人民调解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第35-36页
        4.2.2 人民调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6页
    4.3 人民调解员素质不高第36-38页
    4.4 人民调解与诉讼解决纠纷衔接程序不完善第38-39页
        4.4.1 立法上没有明确人民调解与诉讼解决纠纷衔接程序第38-39页
        4.4.2 角色定位与实践冲突第39页
    4.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5章 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建议第41-51页
    5.1 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认同感第41-43页
        5.1.1 强化政府部门社会治理主体责任意识第41-42页
        5.1.2 增强调解组织社会存在感第42-43页
        5.1.3 加大宣传鼓励群众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第43页
    5.2 完善人民调解配套法律法规第43-45页
    5.3 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第45-47页
        5.3.1 对人民调解员择优选拔第45-46页
        5.3.2 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第46-47页
        5.3.3 建立“调解组织—群众”双重考核机制第47页
    5.4 完善人民调解与人民法院的对接制度第47-50页
        5.4.1 增强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第48页
        5.4.2 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纠纷调解衔接机制第48-50页
    5.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梨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特性及野生与栽培种果实性状的比较
下一篇:茶用菊新品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