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茶用菊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 茶用菊的历史 | 第12-13页 |
1.2 国内茶用菊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 茶用菊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2.1 茶用菊花化学成分 | 第14-17页 |
2.1.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4-15页 |
2.1.2 绿原酸 | 第15页 |
2.1.3 菊花的挥发油成分 | 第15-16页 |
2.1.4 氨基酸与微量元素 | 第16-17页 |
2.2 茶用菊花药理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2.1 抗炎、抑菌、抗病毒作用 | 第17页 |
2.2.2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第17-18页 |
2.2.3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2.2.4 降血压和血脂的作用 | 第18页 |
3 茶用菊花加工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4 茶用菊花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4.1 栽培品种与栽培类型 | 第20-21页 |
4.2 地理环境 | 第21页 |
4.3 土壤与肥料 | 第21页 |
4.4 采收时期 | 第21-22页 |
4.5 加工炮制与保存 | 第22-23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茶用菊材料的感官品质评价 | 第24-36页 |
1 菊花材料的获得、田间筛选及加工 | 第25-26页 |
1.1 菊花材料的获得与筛选 | 第25页 |
1.1.1 杂交株系获得与筛选 | 第25页 |
1.1.2 大花观赏、茶用兼用的菊花材料筛选 | 第25页 |
1.2 菊花材料的加工 | 第25-26页 |
2 感官品质评价 | 第26-27页 |
2.1 感官品质评价标准及流程 | 第26-27页 |
2.1.1 感官品质评价标准制定 | 第26页 |
2.1.2 感官品质评价流程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3.1 田间筛选的茶用菊材料及其田间性状 | 第27-31页 |
3.2 茶用菊材料感官品质评价结果 | 第31-34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茶用菊材料的化学成分测定分析 | 第36-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1.2.1 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1.2.2 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38-39页 |
1.2.3 水浸出物的测定 | 第39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1 总黄酮含量的分析 | 第39-40页 |
2.1.1 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9-40页 |
2.1.2 茶用菊样品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0页 |
2.2 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分析 | 第40-43页 |
2.2.1 标准品的色谱图 | 第40-41页 |
2.2.2 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41页 |
2.2.3 茶用菊样品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41-43页 |
2.3 水浸出物含量的分析 | 第43-4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茶用菊材料性状综合分析 | 第48-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2.1 评价要素及权重的确立 | 第49-51页 |
2.2 模糊转换矩阵 | 第51-54页 |
2.3 隶属函数模型评价结果 | 第54-5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全文总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