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与生态敏感性评估 | 第16-17页 |
1.2.4 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7-19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4-38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32页 |
2.1.1 商洛水源地 | 第24-28页 |
2.1.2 闵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况 | 第28-32页 |
2.1.3 梯田建设概况 | 第32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38页 |
2.2.1 商洛水源地的数据 | 第32-33页 |
2.2.2 闵家河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数据 | 第33页 |
2.2.3 坡改梯土壤理化性质参数 | 第33页 |
2.2.4 土样采集与测定 | 第33-37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3 生态建设影响下的商洛水源地土地利用时空演变 | 第38-49页 |
3.1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 第38-40页 |
3.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 第40-41页 |
3.2.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 第41-45页 |
3.3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3.4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土壤有机质、氮素及可蚀性的影响 | 第49-77页 |
4.1 流域耕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特征 | 第49-56页 |
4.1.1 流域建设前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 | 第49-50页 |
4.1.2 从坡顶到坡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 | 第50-52页 |
4.1.3 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4.1.4 不同坡向、坡位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 | 第53-54页 |
4.1.5 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的相关性 | 第54-56页 |
4.2 流域尺度上梯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空间分异特征 | 第56-66页 |
4.2.1 石坎梯田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 | 第56-58页 |
4.2.2 土壤有机质及氮素之间的相关性 | 第58-59页 |
4.2.3 上、中、下游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及氨态氮的分布 | 第59-60页 |
4.2.4 海拔对石坎梯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5 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的空间分布 | 第62-66页 |
4.3 田块尺度上梯田土壤硝态氮和氨态氮空间分异特征 | 第66-73页 |
4.3.1 土壤硝态氮及氨态氮含量基本特征 | 第67页 |
4.3.2 不同台阶土壤硝态氮及氨态氮含量 | 第67-69页 |
4.3.3 不同部位土壤硝态氮及氨态氮含量 | 第69页 |
4.3.4 土壤硝态氮及氨态氮的空间分布 | 第69-73页 |
4.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耕层土壤可蚀性变化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生态建设对水源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 第77-90页 |
5.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 | 第77-86页 |
5.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计算 | 第77-78页 |
5.1.2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变化 | 第78-82页 |
5.1.3 单项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 第82-85页 |
5.1.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 第85-86页 |
5.2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86-87页 |
5.3 商洛水源地一区六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聚类分析 | 第87-88页 |
5.4 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 第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6 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90-108页 |
6.1 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90-94页 |
6.1.1 评价体系构建 | 第90-91页 |
6.1.2 确定指标权重 | 第91页 |
6.1.3 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 第91-93页 |
6.1.4 生态安全评价 | 第93-94页 |
6.2 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94-107页 |
6.2.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 | 第94-101页 |
6.2.2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 第101-104页 |
6.2.3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分析 | 第104-105页 |
6.2.4 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预测 | 第105-10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108-112页 |
7.1 结论 | 第108-111页 |
7.2 建议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