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9页 |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         2.1.1 职称与职称制度 | 第20-21页 | 
|         2.1.2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 第21-22页 | 
|         2.1.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 | 第22-23页 | 
|         2.1.4 中小学岗位设置制度 | 第23-24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2.2.1 人才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         2.2.2 岗位能级梯形原理 | 第25页 |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第25-26页 | 
|     2.3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         2.3.1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形成期 | 第26页 | 
|         2.3.2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试验期 | 第26-27页 | 
|         2.3.3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深化期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现状 | 第29-42页 | 
|     3.1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29-36页 | 
|         3.1.1 健全制度体系 | 第29-30页 | 
|         3.1.2 完善评价标准 | 第30-34页 | 
|         3.1.3 创新评价机制 | 第34-35页 | 
|         3.1.4 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 第35-36页 | 
|     3.2 山东省中小学岗位设置修订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         3.2.1 明确岗位的类别、名称和等级 | 第36页 | 
|         3.2.2 规定不同岗位类别间的结构比例 | 第36页 | 
|         3.2.3 重新调整教师岗位等级比例 | 第36-37页 | 
|     3.3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 第37-41页 | 
|         3.3.1 正高级中小学教师实现零突破 | 第37-39页 | 
|         3.3.2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更加科学 | 第39-40页 | 
|         3.3.3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人数增加 | 第40页 | 
|         3.3.4 中小学岗位数量有一定增加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     4.1 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 | 第42-47页 | 
|         4.1.1 师德的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 第42-43页 | 
|         4.1.2 破格晋升职称等特殊情况没有制定评价标准 | 第43页 | 
|         4.1.3 评价方式制定过于笼统,缺乏多样性 | 第43-44页 | 
|         4.1.4 正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没有常态化 | 第44-45页 | 
|         4.1.5 基层及农村学校高级岗位比例偏低 | 第45页 | 
|         4.1.6 非在编教师职称评审处于政策真空地带 | 第45-46页 | 
|         4.1.7 职称按岗申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 第46-47页 |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         4.2.1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不彻底、不完善 | 第47页 | 
|         4.2.2 中小学岗位设置制度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 | 第47-48页 | 
|         4.2.3 各地区各部门执行过程中过于依赖政策,缺乏主观能动性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深化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 第50-59页 | 
|     5.1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 第50-53页 | 
|         5.1.1 在品德评价标准方面取得突破 | 第50-51页 | 
|         5.1.2 制定中小学教师职称破格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         5.1.3 制定具体且多样的评价方式 | 第52-53页 | 
|         5.1.4 制定非在编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 | 第53页 | 
|     5.2 加强职称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制度的配套与衔接 | 第53-56页 | 
|         5.2.1 合理界定并适当提高中小学岗位比例 | 第53-55页 | 
|         5.2.2 增设适用于基层及农村的专用岗位 | 第55页 | 
|         5.2.3 在职称按岗申报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 | 第55-56页 | 
|     5.3 合理推进政府职称管理部门简政放权 | 第56-58页 | 
|         5.3.1 向下级地区部门逐步授予职称评审权 | 第56页 | 
|         5.3.2 向用人单位逐步授予职称评审权 | 第56-57页 | 
|         5.3.3 制定职称评审权监管制度并组织实施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