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9页 |
1.1 氧化还原调控与疾病治疗 | 第12-20页 |
1.1.1 前言 | 第12页 |
1.1.2 Keap1-Nrf2 信号通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第12-14页 |
1.1.3 谷胱甘肽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1.4 硫氧还蛋白系统与疾病治疗 | 第16-18页 |
1.1.5 协同靶向氧化还原系统与癌症治疗 | 第18-19页 |
1.1.6 小结 | 第19-20页 |
1.2 哺乳动物TrxR活性的测定 | 第20-25页 |
1.2.0 前言 | 第20页 |
1.2.1 与Trx联用的终点胰岛素还原法 | 第20-21页 |
1.2.2 DTNB还原法 | 第21页 |
1.2.3 与金诺芬、金硫葡萄糖等TrxR抑制剂联用的DTNB还原法 | 第21-22页 |
1.2.4 硒胱氨酸还原法(SC-TR) | 第22页 |
1.2.5 异硫氰酸酯-胰岛素荧光底物还原法 | 第22-23页 |
1.2.6 荧光探针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1.3 硫醇/硒醇-二硫键交换反应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第25-36页 |
1.3.1 前言 | 第25-26页 |
1.3.2 基于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的氧化还原蛋白 | 第26-29页 |
1.3.3 基于硒醇-二硫键交换反应的氧化还原蛋白 | 第29-34页 |
1.3.4 基于硫醇/硒醇-链状二硫化物交换反应的小分子 | 第34-35页 |
1.3.5 小结 | 第35-36页 |
1.4 环状二硫/二硒化物的性质及其生物应用 | 第36-47页 |
1.4.1 前言 | 第36-37页 |
1.4.2 小分子环状二硫/二硒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37-41页 |
1.4.3 环状二硫/二硒化物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的模拟 | 第41-43页 |
1.4.4 环状二硫/二硒化物在细胞摄取和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1.4.5 基于环状二硫/二硒化物的荧光探针 | 第45-47页 |
1.4.7 小结 | 第47页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以及主要工作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9页 |
第二章 具有新颖响应机制的基于环状二硫/二硒结构的TrxR探针 | 第59-109页 |
2.1 前言 | 第59-6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1-75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1-62页 |
2.2.2 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62-7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104页 |
2.3.1 TRFS-green与 TCEP荧光响应的机理探究以及对TRFS-green的结构改造 | 第75-76页 |
2.3.2 TRFS1-8 的设计合成以及对TCEP的荧光响应 | 第76-80页 |
2.3.3 TRFS3-8对TrxR和 GSH的响应 | 第80-81页 |
2.3.4 TRFS3与TCEP的荧光响应机理探究 | 第81-83页 |
2.3.5 环状二硫/二硒化物与TrxR和 GSH的相互作用 | 第83-86页 |
2.3.6 新型检测TrxR的探针设计 | 第86-87页 |
2.3.7 Fast-TRFS荧光响应机理及其对TrxR选择性研究 | 第87-95页 |
2.3.8 基于96 孔板并以细胞裂解液为TrxR来源的TrxR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 | 第95-100页 |
2.3.9 终点DTA还原法检测TrxR的活性 | 第100-102页 |
2.3.10 讨论与总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第三章 选择性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激活的前药设计为靶向肿瘤细胞提供新的策略 | 第109-130页 |
3.1 前言 | 第109-110页 |
3.2 以喜树碱为母体药物分子的前药 | 第110-115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10-111页 |
3.2.2 化合物合成及表征 | 第111-113页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5页 |
3.3 以吉西他滨为母体药物分子的前药 | 第115-126页 |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5页 |
3.3.2 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115-117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117-119页 |
3.3.4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第四章 肿瘤细胞内还原环境激活的基于环状二硒化物的前药 | 第130-154页 |
4.1 前言 | 第130-13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31-137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31页 |
4.2.2 化合物合成与表征 | 第131-13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136-13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137-147页 |
4.3.1 Se-Gem被 GSH系统和Trx系统还原 | 第137-139页 |
4.3.2 GSH激活Se-Gem释放吉西他滨 | 第139-140页 |
4.3.3 Sel-green检测Se-Gem与 GSH反应后体系中的硒醇 | 第140-142页 |
4.3.4 Se-Gem和 GSH反应过程中超氧阴离子的检测 | 第142-143页 |
4.3.5 前药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测定 | 第143-144页 |
4.3.6 Se-Gem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 | 第144-146页 |
4.3.7 Se-Gem促进母体药物分子诱导细胞凋亡 | 第146-147页 |
4.4 讨论 | 第147-149页 |
4.5 总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第五章 芦笋酸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保护神经细胞抵抗氧化应激的损伤 | 第154-170页 |
5.1 前言 | 第154-155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5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5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55-165页 |
5.4.1 AA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 | 第155-157页 |
5.4.2 AA诱导细胞内二相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增加 | 第157-159页 |
5.4.3 AA增强PC12 细胞清除ROS的能力 | 第159-162页 |
5.4.4 AA保护PC12 细胞抵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162页 |
5.4.5 AA保护细胞的效果与Nrf2 密切相关 | 第162-165页 |
5.5 总结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170-1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70-17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171-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6页 |
附录一 部分化合物谱图 | 第176-203页 |
附录二 Se-Gem与 GSH反应中释放出的硒醇结构的检测 | 第203-207页 |
附录三 缩略语表 | 第207-208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8-209页 |
致谢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