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性质 | 第9页 |
1.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 第9-10页 |
1.2.3 地方政府债务的治理与化解 | 第10-11页 |
1.2.4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3-14页 |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14-30页 |
2.1 地方政府债务概述 | 第14-17页 |
2.1.1 政府债务 | 第14-15页 |
2.1.2 地方政府债务 | 第15-17页 |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 第17-19页 |
2.3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 | 第19-22页 |
2.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和偿债责任构成 | 第19-20页 |
2.3.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到期分布 | 第20-21页 |
2.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分析 | 第21-22页 |
2.4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 | 第22-30页 |
2.4.1 地方融资平台 | 第22-23页 |
2.4.2 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2.4.3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 | 第26-27页 |
2.4.4 当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 最优债务契约模型的理论构建 | 第30-39页 |
3.1 不完全契约理论和再谈判机制 | 第30-32页 |
3.1.1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30页 |
3.1.2 再谈判机制与地方政府债务 | 第30-31页 |
3.1.3 最优债务契约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办法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3.2 最优债务契约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3.2.2 部分可执行与债务展期再谈判 | 第33-35页 |
3.2.3 最优部分可执行债务契约 | 第35-36页 |
3.2.4 最优惩罚 | 第36-37页 |
3.3 最优部分可执行债务契约的性质和投资力度 | 第37-39页 |
4 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42页 |
4.1 模型主要参数值的选择 | 第39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42页 |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5.2.1 运用再谈判机制进行债务展期 | 第42页 |
5.2.2 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 第42-43页 |
5.2.3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 | 第43页 |
5.2.4 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 | 第43-44页 |
5.2.5 跨部门联合监测和推进信息公开 | 第44-45页 |
5.2.6 借鉴国际政府债务管理先进经验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