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车辆悬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2.1 汽车悬架的基本功能及设计要求 | 第10-11页 |
1.2.2 汽车悬架类型 | 第11-13页 |
1.3 巴哈全地形越野车悬架的性能要求及研究状况 | 第13页 |
1.3.1 全地形越野车悬架设计目标及评价标准 | 第13页 |
1.3.2 巴哈全地形越野车的技术发展 | 第13页 |
1.4 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5 车辆操纵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5.1 客观评价方法 | 第14-16页 |
1.5.2 主观评价方法 | 第1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6.2 本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 第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车辆总体设计 | 第19-23页 |
2.1 车辆总体布置 | 第19页 |
2.2 车辆悬架的设计 | 第19-20页 |
2.3 框梁车身材料的选择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车辆悬架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 第23-57页 |
3.1 ADMAS/car仿真流程 | 第23页 |
3.2 巴哈全地形越野车悬架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3.2.1 双横臂悬架结构的确定 | 第23-24页 |
3.2.2 瞬时转动中心 | 第24页 |
3.2.3 侧倾特性 | 第24-25页 |
3.3 悬架刚度/悬架侧倾角刚度/悬架侧倾角的确定和计算 | 第25-26页 |
3.4 车轮参数的设定 | 第26-31页 |
3.4.1 车轮外倾角 | 第26-27页 |
3.4.2 车轮束角 | 第27-29页 |
3.4.3 车轮主销参数设置 | 第29页 |
3.4.4 主销内倾角 | 第29页 |
3.4.5 主销偏置距 | 第29-30页 |
3.4.6 主销后倾角 | 第30-31页 |
3.4.7 主销后倾拖距 | 第31页 |
3.5 悬架的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3.5.1 悬架臂设计 | 第31-32页 |
3.5.2 弹簧及减振器的设计 | 第32页 |
3.6 车辆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2-36页 |
3.6.1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6.2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3.6.3 前/后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6.4 制动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6.5 车身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6.6 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6.7 整车模型的装配 | 第36页 |
3.7 车辆悬架仿真分析 | 第36-56页 |
3.7.1 车轮平行跳动试验 | 第37-46页 |
3.7.2 车轮反向跳动试验 | 第46-52页 |
3.7.3 转向仿真试验 | 第52-5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 第57-67页 |
4.1 稳态回转试验 | 第57-59页 |
4.1.1 侧向加速度评价 | 第58页 |
4.1.2 车厢侧倾度评价 | 第58-59页 |
4.2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 | 第59-60页 |
4.3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 | 第60-62页 |
4.3.1 谐振频率的评价 | 第61页 |
4.3.2 谐振峰水平D的评价 | 第61-62页 |
4.3.3 相位滞后角评价 | 第62页 |
4.4 蛇形试验 | 第62-64页 |
4.5 转向轻便性试验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测试分析 | 第67-71页 |
5.1 转向瞬态响应测试 | 第67-68页 |
5.2 蛇形测试 | 第68-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