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3 毂型节点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和现状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20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6-18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毂节点的开发与系统化设计 | 第20-34页 |
2.1 毂型节点形式 | 第20-21页 |
2.2 毂型节点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3 毂型节点的系统化设计 | 第22-27页 |
2.3.1 设计思路 | 第22页 |
2.3.2 单层球面网壳的毂型节点设计 | 第22-23页 |
2.3.3 跨度20m单层球面网壳的节点设计 | 第23-27页 |
2.4 毂型节点相连杆件系统化设计 | 第27-32页 |
2.4.1 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2.4.2 常用钢管端部压扁形式 | 第28-29页 |
2.4.3 常用毂体与嵌入件规格 | 第29-30页 |
2.4.4 常用钢管规格以及其抗弯能力 | 第30-31页 |
2.4.5 通过计算抗弯截面系数考虑截面尺寸 | 第31-32页 |
2.5 毂型节点的受力特点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有限元理论基础及分析模型建立 | 第34-44页 |
3.1 ANSYS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 第34-37页 |
3.1.1 ANSYS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34-35页 |
3.1.2 ANSYS材料非线性的基本方法 | 第35页 |
3.1.3 塑性理论重要法则 | 第35页 |
3.1.4 ANSYS几何非线性的基本方法 | 第35-36页 |
3.1.5 ANSYS接触非线性的基本方法 | 第36-37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2.1 节点模型的简化 | 第37页 |
3.2.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37-38页 |
3.2.3 实体模型的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38页 |
3.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38-39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第39-41页 |
3.3.1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 | 第39-40页 |
3.3.2 ANSYS中的平衡迭代和收敛 | 第40页 |
3.3.3 极限承载力判断准则 | 第40-41页 |
3.4 本文采用的半刚性节点理论 | 第41-43页 |
3.4.1 各国规范对节点类型的分类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节点的受压性能参数研究 | 第44-57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4.1.1 节点的薄弱部位及破坏模式 | 第44-48页 |
4.2 影响毂型节点轴向受力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48-54页 |
4.2.1 材料屈服强度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钢管壁厚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杆件倾斜角度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 毂型节点杆端约束对轴心受压构件整体稳定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毂型节点受弯性能研究 | 第57-70页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7-63页 |
5.1.1 节点的薄弱部位及破坏模式 | 第57-62页 |
5.1.2 节点的连接类型分析 | 第62-63页 |
5.2 毂型节点轴力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分析 | 第63-69页 |
5.2.1 毂型节点轴力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第63-67页 |
5.2.2 毂型节点轴力弯矩共同作用下的相关关系 | 第67-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1 结论 | 第70页 |
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