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五)实证研究情况说明 | 第16-18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8-20页 |
二、裁判现状:基于143份裁判文书的裁判思路分析 | 第20-39页 |
(一)判决结果:同工同酬权于司法实践中面临权利虚化倾向 | 第20-23页 |
(二)裁判理由:呈现多样化态势 | 第23-35页 |
(三)法律依据:同工同酬相关法条说理支撑乏力 | 第35-39页 |
三、追根溯源:基于理论、立法、司法与现实的缘由剖析 | 第39-47页 |
(一)理论因素:同工同酬的学理定位模糊 | 第39-41页 |
(二)立法因素:同工同酬的立法规定不清,可操作性低 | 第41-44页 |
(三)司法因素:未形成统一的裁判规则 | 第44-46页 |
(四)现实因素:用工双轨制下的身份管理壁垒 | 第46-47页 |
四、路径探索:完善同工同酬适用推进之路 | 第47-65页 |
(一)逻辑重构:同工同酬内涵要件剖析 | 第48-54页 |
(二)证明体系: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再分配 | 第54-57页 |
(三)责任体系:明确界定同工同酬的法律责任 | 第57-61页 |
(四)消除误解:明确《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解释规则 | 第61页 |
(五)身份审查:破除身份管理壁垒,推动用工制度改革 | 第61-63页 |
(六)便捷程序:构建同工同酬快捷诉讼的程序机制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