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邵伯次凹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规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区主要断裂体系 | 第10-11页 |
1.2.2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 第11-12页 |
1.2.3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2页 |
1.2.4 油气分布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5-17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7-18页 |
2.2.1 地层整体特征 | 第17-18页 |
2.2.2 戴南组地层特征 | 第18页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2.3.1 真武断裂带 | 第19-20页 |
2.3.2 汉留断裂带 | 第20-21页 |
2.4 构造运动期次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2-45页 |
3.1 基础资料准备 | 第22-23页 |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3-33页 |
3.2.1 划分对比原则 | 第23页 |
3.2.2 划分对比标志 | 第23-26页 |
3.2.3 划分对比模式 | 第26-28页 |
3.2.4 划分对比方法 | 第28-33页 |
3.3 研究区划分对比剖面及结果 | 第33-45页 |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 第45-78页 |
4.1 三维地震解释 | 第45-55页 |
4.1.1 多元综合标定 | 第45-50页 |
4.1.2 速度分析 | 第50页 |
4.1.3 构造解释 | 第50-55页 |
4.2 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55-64页 |
4.2.1 断裂构造几何特征 | 第55-59页 |
4.2.2 断层组合特征 | 第59-61页 |
4.2.3 构造平面特征 | 第61-64页 |
4.3 构造运动学特征 | 第64-71页 |
4.3.1 高邮凹陷构造演化阶段 | 第64-65页 |
4.3.2 断层活动性研究 | 第65-69页 |
4.3.3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69-71页 |
4.4 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 第71-72页 |
4.5 调节带 | 第72-78页 |
4.5.1 调节带构造特征 | 第74-76页 |
4.5.2 调节带成因机制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油气成藏分析 | 第78-86页 |
5.1 烃源岩条件分析 | 第78-79页 |
5.2 盖层分析 | 第79-80页 |
5.3 油气运移分析 | 第80-82页 |
5.4 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 第82-86页 |
5.4.1 断层-分流河道型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 第82-83页 |
5.4.2 断层-浊积砂体型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 第83-84页 |
5.4.3 断层-牵引背斜型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有利区带分析 | 第86-98页 |
6.1 断裂活动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第86-90页 |
6.1.1 一级、二级断裂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 第86-87页 |
6.1.2 断裂控制着凹陷构造圈闭的发育特征 | 第87-89页 |
6.1.3 断裂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通道 | 第89-90页 |
6.2 调节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90-93页 |
6.2.1 断裂调节带的石油地质意义 | 第90-91页 |
6.2.2 研究区内调节带油气成藏分析 | 第91-93页 |
6.3 有利区带预测 | 第93-98页 |
6.3.1 有利区带1 | 第95-96页 |
6.3.2 有利区带2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