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论文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及产能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页岩气赋存空间结构第11-12页
        1.2.2 页岩气多重运移机制第12-13页
        1.2.3 页岩气流动模拟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4 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二章 压裂改造区表征模型第19-44页
    2.1 圆形复合模型第19-31页
        2.1.1 物理模型第19-20页
        2.1.2 数学模型第20-24页
        2.1.3 模型求解第24-26页
        2.1.4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2.2 椭圆形复合模型第31-43页
        2.2.1 物理模型第32页
        2.2.2 数学模型第32-38页
        2.2.3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页岩气藏有限导流双翼裂缝模拟第44-63页
    3.1 物理模型第44页
    3.2 数学模型第44-53页
        3.2.1 溶解气扩散第44-45页
        3.2.2 基质孔隙第45-47页
        3.2.3 天然裂缝系统第47-49页
        3.2.4 有限导流水力裂缝第49-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2页
        3.3.1 实例分析第53-54页
        3.3.2 典型试井曲线第54-56页
        3.3.3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6-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页岩气藏裂缝网络半解析模拟方法第63-78页
    4.1 物理模型第63-64页
    4.2 数学模型第64-72页
        4.2.1 页岩储层流动模型第65-68页
        4.2.2 压裂缝网系统模型第68-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77页
        4.3.1 验证计算正确性第72页
        4.3.2 多级压裂双翼缝模型第72-74页
        4.3.3 复杂裂缝网络模型第74-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页岩气藏非平面裂缝模拟第78-92页
    5.1 物理模型第78-79页
    5.2 数学模型第79-86页
        5.2.1 点源解第79-83页
        5.2.2 裂缝控制方程第83-85页
        5.2.3 裂缝开度和渗透率第85-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1页
        5.3.1 椭圆形裂缝第86-89页
        5.3.2 模型对比分析第89-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页岩气藏复杂裂缝网络数值模拟第92-104页
    6.1 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第92-101页
        6.1.1 页岩气流动机理第93-96页
        6.1.2 传导率计算第96-98页
        6.1.3 离散求解第98-99页
        6.1.4 结果与讨论第99-101页
    6.2 耦合模型第101-103页
    6.3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涠洲11-1油田角尾组水平井含水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下一篇:环邵伯次凹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