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饶阳凹陷留西地区中部沙三段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4页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 论文工作量第13-14页
第二章 概况第14-19页
    2.1 区域地理位置第14-15页
    2.2 区域构造背景第15-17页
    2.3 区域沉积背景第17页
    2.4 地层发育特征第17-19页
第三章 沉积微相特征及单井相分析第19-46页
    3.1 岩石学特征第19-21页
        3.1.1 岩石类型及碎屑组分第19页
        3.1.2 填隙物特征第19-21页
        3.1.3 碎屑颗粒结构特征第21页
    3.2 沉积相标志第21-30页
        3.2.1 沉积构造相标志第21-24页
        3.2.2 结构相标志第24-27页
        3.2.3 测井相标志第27-30页
    3.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30-36页
        3.3.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第30-32页
        3.3.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第32-36页
    3.4 单井相分析第36-46页
        3.4.1 留459 井单井相特征描述第36-39页
        3.4.2 留17-50 井单井相特征描述第39-41页
        3.4.3 路44 井单井相特征描述第41页
        3.4.4 路43 井单井相特征描述第41-46页
第四章 沉积相展布特征第46-69页
    4.1 物源体系研究第46-49页
        4.1.1 砂岩百分含量第46-47页
        4.1.2 碎屑组分含量第47-49页
    4.2 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第49-59页
        4.2.1 沙三段Ⅲ油组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第49-52页
        4.2.2 沙三段Ⅱ油组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第52-59页
    4.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第59-67页
        4.3.1 沙三段Ⅲ油组平面沉积微相分布特征第59页
        4.3.2 沙三段Ⅱ油组平面沉积微相分析第59-67页
    4.4 沉积演化模式第67-69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及分类评价第69-102页
    5.1 储层微观特征第69-79页
        5.1.1 成岩作用类型第69-73页
        5.1.2 储集空间类型第73-75页
        5.1.3 孔隙结构特征第75-79页
    5.2 储集物性特征第79-88页
        5.2.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第79-81页
        5.2.2 储层物性平面变化特征第81-88页
    5.3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第88-99页
        5.3.1 断块间储集物性差异研究第89-93页
        5.3.2 断块内储集物性差异影响因素第93-99页
    5.4 储层分类评价及有利储层预测第99-102页
        5.4.1 储层综合评价第99-100页
        5.4.2 有利储层预测第100-102页
第六章 注水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第102-108页
    6.1 粘土矿物的影响第102-103页
    6.2 储层敏感性差异的影响第103-104页
        6.2.1 储层岩石的水敏性第103页
        6.2.2 储层岩石的酸敏性第103-104页
        6.2.3 储层岩石的碱敏性第104页
    6.3 孔隙结构差异性的影响第104-106页
        6.3.1 孔隙类型差异及连通情况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第104-106页
        6.3.2 微观孔喉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第106页
    6.4 微裂缝的影响第106-108页
结论与认识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邵伯次凹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油气规律
下一篇:基于岩石物理理论的致密砂岩等效模型构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