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洼陷馆下段河流相沉积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3页 |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工区概况 | 第14-18页 |
| 2.1 构造特征 | 第14-15页 |
| 2.2 构造演化 | 第15-17页 |
| 2.3 地层特征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 | 第18-36页 |
| 3.1 地层划分对比原则 | 第18-19页 |
| 3.2 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 第19-30页 |
| 3.3 压实校正 | 第30-36页 |
| 第四章 馆下段河流沉积微相分析 | 第36-55页 |
| 4.1 岩心分析 | 第36-41页 |
| 4.1.1 岩石特征 | 第36-37页 |
| 4.1.2 结构特征 | 第37-39页 |
| 4.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9-41页 |
| 4.2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 第41-44页 |
| 4.3 测井相标志及沉积微相特征 | 第44-47页 |
| 4.4 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 第47-51页 |
| 4.5 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 第51-55页 |
| 第五章 沉积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72页 |
| 5.1 辫状河主流向对砂泥岩沉积差异的控制 | 第55-57页 |
| 5.2 古地貌对砂泥岩沉积差异的控制 | 第57-66页 |
| 5.3 沉降速率变化对砂泥岩沉积差异的控制 | 第66-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