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高等教育史论文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实践的文化透视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1-18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2页
        (二)问题的确定第12-13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一)研究目的第13页
        (二)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三、基本概念界定第14-16页
        (一)民国第14-15页
        (二)高等教育捐赠第15页
        (三)文化第15页
        (四)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第15-16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16页
        (二)历史研究法第16页
        (三)系统分析法第16-18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8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一)对教育捐赠的研究第18页
        (二)对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第18-20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20-26页
        (一)对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第21-22页
        (二)对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研究第22-24页
        (三)对高等教育捐赠文化的研究第24-26页
    三、研究述评第26-28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8-31页
    一、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第28-29页
    二、价值趋同理论第29-30页
    三、制度变迁理论第30-31页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历史考察第31-40页
    一、抗日战争前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1912年——1937年)第31-37页
        (一)私立大学的教育捐赠发展概况第32-35页
        (二)公立大学的教育捐赠发展概况第35-37页
    二、抗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1937年——1949年)第37-40页
第四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文化成因第40-48页
    一、观念建设层面第40-43页
        (一)仁爱慈善的文化传统第40页
        (二)传统宗亲的乡土情结第40-41页
        (三)教育救国的爱国情怀第41页
        (四)教育职业生涯的理想追求第41-42页
        (五)个人谋权或其他利益因素第42-43页
    二、行为建设层面第43-44页
        (一)积极奔走的募捐行为第43页
        (二)慷慨解囊的捐赠行为第43-44页
    三、物质建设层面第44-45页
        (一)以捐赠者形象铸造或冠名建筑物第44页
        (二)创办校办产业吸引捐赠第44-45页
    四、制度建设层面第45-48页
        (一)允许私立大学等高等教育类型的发展第45-46页
        (二)出台促进并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策第46页
        (三)颁布鼓励捐资兴学相关条例第46-48页
第五章 民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第48-54页
    一、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第48-50页
        (一)提高好善乐施的慈善意识第48-49页
        (二)培育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第49页
        (三)构建教育兴国的人文理念第49-50页
    二、培育捐资助学的社会文化第50-51页
        (一)促进捐赠行为文化第50-51页
        (二)构建捐赠物质文化第51页
    三、推进教育捐赠的制度文化建设第51-54页
        (一)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第51-52页
        (二)制定专门的捐赠鼓励政策第52-53页
        (三)形成推进捐赠的课程设置制度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菏泽市田径传统项目高级中学课余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校学生生命观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