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绪论 | 第9-19页 |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2.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现状研究 | 第10-12页 |
| 2.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3页 |
| 3.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1.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2.理论基础 | 第16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五)研究创新 | 第17-19页 |
| 1.研究角度创新 | 第17-18页 |
| 2.研究对象创新 | 第18-19页 |
| 二、Z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问题描述和需求评估 | 第19-23页 |
| (一)情况简介 | 第19页 |
| (二)长塘镇Z小学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 1.亲社会行为能力欠缺 | 第20页 |
| 2.同伴交往主动性差 | 第20页 |
| 3.同伴交往心理障碍 | 第20页 |
| 4.言语沟通与非语言理解能力不强 | 第20页 |
| (三)长塘镇Z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 | 第20-22页 |
| 1.父母及监护人约束无力 | 第20-21页 |
|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偏低 | 第21页 |
| 3.父母情感上的缺位 | 第21页 |
| 4.父母教育上的缺失 | 第21-22页 |
| (四)长塘镇Z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需求评估 | 第22-23页 |
| 1.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 | 第22页 |
|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主动性 | 第22页 |
| 3.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心理障碍 | 第22页 |
| 4.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言语沟通与非语言理解能力 | 第22-23页 |
| 三、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的优势 | 第23-25页 |
| (一)小组工作更有针对性 | 第23页 |
| (二)小组工作更有凝聚力 | 第23-24页 |
| (三)小组工作内容更丰富 | 第24-25页 |
| 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实务 | 第25-41页 |
| (一)小组工作准备阶段 | 第25-27页 |
| 1.小组概况 | 第25页 |
| 2.小组招募方式 | 第25页 |
| 3.小组目标 | 第25页 |
| 4.小组性质 | 第25-26页 |
| 5.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 第26页 |
| 6.小组活动计划表 | 第26-27页 |
| (二)小组计划实施过程 | 第27-37页 |
| 1.第一次小组活动:破冰 | 第27-28页 |
| 2.第二次小组活动:独一无二 | 第28-30页 |
| 3.第三次小组活动:学会倾听 | 第30-31页 |
| 4.第四次小组活动:社交小达人 | 第31-32页 |
| 5.第五次小组活动:We are family | 第32-33页 |
| 6.第六次小组活动:“急速F1赛车赛” | 第33-34页 |
| 7.第七次小组活动:“情人节”说爱你 | 第34-36页 |
| 8.第八次小组活动:明天会更好 | 第36-37页 |
| (三)小组工作评估 | 第37-39页 |
| 1.基本情况 | 第37页 |
| 2.评估方法 | 第37页 |
| 3.小组目标评估 | 第37-39页 |
| 4.小组满意度评估 | 第39页 |
| (四)跟进服务 | 第39-41页 |
| 五、总结与反思 | 第41-44页 |
| (一)总结 | 第41页 |
| 1.合理运用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 第41页 |
| 2.正确使用社会工作服务技巧 | 第41页 |
| (二)反思 | 第41-44页 |
| 1.提升社会工作者实务技能 | 第41-42页 |
| 2.充分链接外部资源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 | 第48-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