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问题缘起 | 第13-14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传播学本土化”四十年研究进展与研究问?的提出 | 第17-41页 |
2.1 相关研究逐渐深化,整体趋势表现为多元反思与重新思考 | 第17-20页 |
2.2 传播学学科化进程与本土化研究相互影响,几代学者着力整理反思 | 第20-23页 |
2.3 对"传播学本土化”基本问题的认知争议较大,尚需厘清 | 第23-27页 |
2.3.1 围绕本土化的概念、前提、必要性等基本范畴争论甚多 | 第23-25页 |
2.3.2 诸多学者对“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进行多元反思 | 第25-27页 |
2.4 论争中形成共识,问fi集中在普遍_特殊,西方一中国的矛盾张力15 | 第27-29页 |
2.5 华夏传播研究是集中体现“传播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 第29-38页 |
2.5.1 系统梳理类的华夏传播研究佳作频出 | 第30-32页 |
2.5.2 纵向维度方面,相关研宄以古为主,时间集中于先秦和汉代 | 第32-34页 |
2.5.3 横向维度方面,研宄领域集中于儒道佛几大学派、政治传播 | 第34-36页 |
2.5.4 注重挖掘中国独特的传播文化,如礼乐文化、周易文化等 | 第36-37页 |
2.5.5 随着相关研宄的深化发展,开始建构本土传播理论的尝试 | 第37-38页 |
2.6 问鼉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 第41-53页 |
3.1 伴随意识形态对抗动机,偏重政治层面的萌发初期(1977—1992) | 第41-43页 |
3.2 伴随学术自觉,进入文化层面的发酵争论期(1993—2008) | 第43-46页 |
3.3 伴随传播话语权,掺杂政治动机的多元反思阶段(2008年-至今〉 | 第46-53页 |
第四章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 | 第53-107页 |
4.1 什么是传播学本土化 | 第53-69页 |
4.1.1 横向维度:围绕研宄对象、理论、方法、主体的论争 | 第53-56页 |
4.1.2 论争焦点:中国能否建立自己的传播理论 | 第56-63页 |
4.1.3 纵向维度:三个递进的层次是指向路径还是现状描述 | 第63-64页 |
4.1.4 本土化横向、纵向维度的综合解析 | 第64-66页 |
4.1.5 论争:华夏传播研究与传播学本土化宄竟是何关系 | 第66-69页 |
4.2 要不要进播学本土化 | 第69-71页 |
4.3 为什么进播学本土化 | 第71-82页 |
4.3.1 理论层面 | 第71-77页 |
4.3.2 实践层面 | 第77-80页 |
4.3.3 论争:中国的存在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注重主位研究与语境 | 第80-82页 |
4.4 怎样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 第82-107页 |
4.4.1 全球——地方的矛盾与张力 | 第83-88页 |
4.4.2 西方——中国的矛盾与张力 | 第88-107页 |
第五章 对“传播学本土化”问题论争的反思 | 第107-123页 |
5.1 从知识论层面,对本土化研究的基本问腰进行多重反思 | 第107-111页 |
5.1.1 根据西方知识论,本土化研宄有其知识论依据与路径启发 | 第107-110页 |
5.1.2 回到中国文化,本土化的知识论基础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吗? | 第110-111页 |
5.2 首先要明确: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目标究竞是什么 | 第111-112页 |
5.3 正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客观存在的民族感 | 第112-115页 |
5.3.1 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恰当把握张力处理 | 第113页 |
5.3.2 注重本土化的特殊语境,不能被政治动机冲击了文化自觉 | 第113-115页 |
5.4 传播学本土化的几个主要层面 | 第115-117页 |
5.4.1 研宄对象的本土化既是本土化的动机,也是其内容与目标 | 第115页 |
5.4.2 本土化理论建构是传播学本土化的长期奋斗目标 | 第115-116页 |
5.4.3 研究方法本土化不必强求,可根据我国的研宄实际适当尝试 | 第116-117页 |
5.5 如何进行传播学本土化 | 第117-123页 |
5.5.1 语境是一个重要范畴,在多维视野中进行传播学本土研究 | 第117-121页 |
5.5.2 在互动的视野中把握传播学本土研究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