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2.1 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11-14页 | 
| 1.2.2 现当代青年亚文化研究与实践 | 第14-16页 | 
| 1.2.3 动漫亚文化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相关的动漫研究 | 第16-18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5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6 研究思路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媒介和受众特征 | 第23-27页 | 
| 2.1 网络时代的媒介属性 | 第23-25页 | 
| 2.2 受众的个人表达需求 | 第25-2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基于编码解码理论的分析 | 第27-44页 | 
| 3.1 编码者的意义生成和输出 | 第27-35页 | 
| 3.1.1 语言编码和非语言编码的融合 | 第27-31页 | 
| 3.1.2 官方话语的编码形式 | 第31-32页 | 
| 3.1.3 二次元术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 第32-34页 | 
| 3.1.4 其他情景的记忆再现 | 第34-35页 | 
| 3.2 解码者的意义理解和二次编码 | 第35-43页 | 
| 3.2.1 基于霍尔模式的意义理解 | 第35-39页 | 
| 3.2.2 受众的一般解码和二次编码 | 第39-4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弹幕作为即时公共场域的存在 | 第44-50页 | 
| 4.1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互动形式 | 第44-46页 | 
| 4.1.1 传统形式的互动 | 第44-45页 | 
| 4.1.2 一对多的大众互动 | 第45页 | 
| 4.1.3 多向式的泛互动 | 第45-46页 | 
| 4.2 社会规范下的群体身份转换 | 第46页 | 
| 4.3 受众使用弹幕的娱乐心理诉求 | 第46-48页 | 
| 4.3.1 作为玩乐的传播 | 第47页 | 
| 4.3.2 受众的情绪传染 | 第47-4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区别于传统的历史叙事风格 | 第50-55页 | 
| 5.1 战争细节叙事 | 第50-51页 | 
| 5.2 革命英雄泛化叙事 | 第51-52页 | 
| 5.3 日常生活化叙事 | 第52页 | 
| 5.4 新历史主义叙事 | 第52-54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总结和讨论 | 第55-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附件1 | 第62-64页 | 
| 附件2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