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大学生考试 | 第12-13页 |
1.2.2 大学生考试违纪 | 第13-14页 |
1.2.3 考试违纪处分制度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大学生考试违纪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大学生考试违纪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及其制度要素分析 | 第20-30页 |
2.1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性质及其分类 | 第20-24页 |
2.1.1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性质 | 第20-22页 |
2.1.2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分类 | 第22-24页 |
2.2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的实践要素 | 第24-30页 |
2.2.1 违纪处分的法制依据 | 第25-26页 |
2.2.2 违纪处分制度的实施主体 | 第26-27页 |
2.2.3 违纪处分制度的实施程序 | 第27-28页 |
2.2.4 违纪处分制度的保障体系 | 第28-30页 |
第3章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的实践现状 | 第30-41页 |
3.1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法律与规则依据 | 第30-32页 |
3.1.1 相关教育法律 | 第30页 |
3.1.2 教育行政规章 | 第30-31页 |
3.1.3 高校内部的具体管理办法 | 第31-32页 |
3.2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组织管理体系 | 第32-34页 |
3.2.1 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的职能结构 | 第32-33页 |
3.2.2 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的权力结构 | 第33-34页 |
3.3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实施机制 | 第34-37页 |
3.3.1 考试违纪行为的认定与处置 | 第34-35页 |
3.3.2 考试违纪的处分原则与程序 | 第35-36页 |
3.3.3 考试违纪处分结果的确定与实施 | 第36-37页 |
3.4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救济途径 | 第37-41页 |
3.4.1 陈述和申辩 | 第37-38页 |
3.4.2 教育心理咨询 | 第38页 |
3.4.3 校内申诉与听证 | 第38-39页 |
3.4.4 教育行政申诉 | 第39-41页 |
第4章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的实践困境 | 第41-49页 |
4.1 .处分规则存在争议 | 第41-42页 |
4.1.1 处分范围不合理 | 第41-42页 |
4.1.2 处分标准不合理 | 第42页 |
4.2 违纪处分主体权责不明确 | 第42-44页 |
4.2.1 职能分配不明确 | 第43页 |
4.2.2 权力运行的失衡 | 第43-44页 |
4.3 违纪处分程序不够规范 | 第44-46页 |
4.3.1 陈述和申辩机会不充分 | 第44-45页 |
4.3.2 听证程序不完善 | 第45页 |
4.3.3 处分决定送达不及时 | 第45-46页 |
4.4 救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第46-49页 |
4.4.1 教育性理念不凸显 | 第46-47页 |
4.4.2 救济制度的法规体系不完善 | 第47页 |
4.4.3 救济途径单一化 | 第47-49页 |
第5章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 第49-59页 |
5.1 基本价值取向 | 第49-52页 |
5.1.1 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性原则 | 第49-50页 |
5.1.2 坚持实施程序的正当性原则 | 第50-51页 |
5.1.3 遵循宽严结合的适度性原则 | 第51-52页 |
5.2 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52-59页 |
5.2.1 完善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法制规则 | 第52-54页 |
5.2.2 完善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管理体系 | 第54-56页 |
5.2.3 完善大学生考试违纪处分的保障体系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