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建筑论文

基于杭州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水景创作与影像科技应用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缘起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0-11页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第11-13页
        1.4.1 主要问题第11-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本文的基本设定和技术路径第13-14页
第二章 新科技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第14-17页
    2.1 公共艺术理论简述第14-15页
    2.2 新技术的时代背景第15页
    2.3 公共艺术与新科技融合的创新点第15页
    2.4 本章总结第15-17页
第三章 杭州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水景创作研究第17-22页
    3.1 浙江杭州地域特色分析第17-19页
        3.1.1 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研究第17-18页
        3.1.2 信息时代赋予杭州更多的“地域特色”第18-19页
    3.2 基于杭州地域特色丰富的水资源为公共艺术创作带来的启发第19-20页
    3.3 因地制宜,结合生态发展的公共艺术水景创作第20页
    3.4 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水景作品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第20-21页
    3.5 本章总结第21-22页
第四章 影像科技激活公共艺术水景创作第22-35页
    4.1 全息视效技术概述第22-26页
        4.1.1 全息视效技术的概念第22-24页
        4.1.2 全息视效技术的分类第24-25页
        4.1.3 全息视效技术在公共艺术水景创作中的实现第25-26页
    4.2 全息视效技术与公共艺术水景创作的融合第26-27页
        4.2.1 全息视效技术为公共艺术水景创作提供崭新平台第26页
        4.2.2 全息视效技术与公共艺术创作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第26-27页
    4.3 国内外公共艺术水景创作结合全息视效科技案例分析第27-30页
        4.3.1 纽约中央公园“拉夫.劳伦时装”发布会全息运用案例第27页
        4.3.2 日本“Beyond the Dream”的户外全息视效结合水景案例第27-28页
        4.3.3 杭州G20文艺汇演场景第28-29页
        4.3.4 杭州西溪五常龙舟节, 2011 年“创意五常 梦幻西溪”作品第29-30页
    4.4 影像科技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显性特征第30-34页
        4.4.1 主题性第30页
        4.4.2 逼真性第30-31页
        4.4.3 三维性第31-33页
        4.4.4 互动性第33页
        4.4.5 时空性第33页
        4.4.6 创造性第33-34页
    4.5 本章总结第34-35页
第五章 虚拟案例分析及课题框架梳理第35-40页
    5.1 虚拟案例分析第35-36页
        5.1.1 虚拟案例一第35-36页
        5.1.2 虚拟案例二第36页
    5.2 设计原则第36-37页
    5.3 设计方法第37页
    5.4 剖析课题实施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37-39页
        5.4.1 全息技术与公共水景艺术的时间轴存在较大差异第37-38页
        5.4.2 技术与融合上存在问题第38页
        5.4.3 运营成本及维护存在的问题第38页
        5.4.4 客观限定性因素多,牵制束缚发展与深化第38页
        5.4.5 问题解决方法第38-39页
    5.5 本章总结第39-4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40-42页
    6.1 创新点与总结第40-41页
    6.2 对本研究方向的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统手工艺复兴下浙江温州碗窑村空间保护更新研究
下一篇: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磐安榉溪村保护更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