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3页 |
·纤维素 | 第17-20页 |
·纤维素的产生和结构 | 第18-19页 |
·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 第19-20页 |
·纤维素酶 | 第20-24页 |
·纤维素酶系统的组成 | 第20-21页 |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 第21-23页 |
·纤维素酶的来源 | 第23页 |
·纤维素酶的生产 | 第23-24页 |
·β-葡萄糖苷酶 | 第24-30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类 | 第24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来源 | 第24-25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 第25-26页 |
·β-葡萄糖苷酶的功能 | 第26-30页 |
·纤维素膨胀因子(Swollenin) | 第30-34页 |
·丝状真菌外源蛋白表达体系 | 第34-40页 |
·丝状真菌表达外源蛋白 | 第35页 |
·丝状真菌的遗传操作方法 | 第35-38页 |
·黑曲霉中外源蛋白表达体系 | 第38-40页 |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 第40-43页 |
第二章 重组Swollenin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3-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54页 |
·菌株、质粒 | 第43-44页 |
·PCR引物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45页 |
·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SWO2蛋白结构域的分析 | 第54-57页 |
·SWO2结构域突变体的构建 | 第57-59页 |
·目的蛋白表达转化子的筛选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三章 Swollenin蛋白的分离纯化和性质分析 | 第63-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培养基 | 第63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3-64页 |
·SWO2的诱导发酵 | 第64页 |
·发酵液的浓缩 | 第64-65页 |
·利用His标签的亲和层析 | 第65页 |
·柱层析方法 | 第65-66页 |
·目的蛋白的鉴定和性质分析 | 第66-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重组表达的SW02的分离纯化 | 第68-75页 |
·△CBD-Linker突变体蛋白的纯化 | 第75-76页 |
·重组SWO2的性质研究 | 第76-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瑞氏木霉β-葡萄糖苷酶Cel1b的异源表达和突变研究 | 第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8页 |
·菌株、质粒 | 第83-84页 |
·本章中用到的引物 | 第84页 |
·实验方法 | 第84-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9页 |
·Cel1b同其他糖苷水解酶第一家族其他成员的序列比对分析 | 第88-89页 |
·Cel1b的同源模建分析 | 第89-91页 |
·Cel1b及催化活性相关氨基酸点突变体的异源表达 | 第91-92页 |
·Cel1b及其突变体蛋白的纯化 | 第92-93页 |
·Cel1b蛋白的性质研究 | 第93-95页 |
·Cel1b及其突变体蛋白的酶活和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95-97页 |
·Cel1b及突变体蛋白的转糖基活性分析 | 第97-99页 |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瑞氏木霉β-葡萄糖苷酶基因cel1a和cel1b的体内功能研究 | 第101-1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14页 |
·菌株、质粒 | 第101-102页 |
·本章中用到的引物 | 第102-103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103-104页 |
·主要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9页 |
·△cel1a敲除盒(△cel1a∷pyr4)的构建 | 第114-116页 |
·Acel1b敲除盒(△cel1b∷pyr4)的构建 | 第116-117页 |
·Acel1b敲除盒(△cel1b∷amdS)的构建 | 第117-118页 |
·△cel1a∷pyr4突变株的构建 | 第118-120页 |
·Acel1b∷pyr4突变株的构建 | 第120-122页 |
·△cel1a Acel1b∷amdS突变株的构建 | 第122-124页 |
·瑞氏木霉△cel1a和△cel1b突变株的平板分析 | 第124-126页 |
·敲除cel1a和cel1b对纤维素酶表达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敲除cel1a和cel1b基因对纤维素酶基因(cbhⅠ)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小结 | 第129-131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146页 |
附录 | 第146-15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