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汉市职住空间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8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第18-20页
        1.1.1 课题来源第18页
        1.1.2 研究背景第18-20页
    1.2 研究对象第20-22页
        1.2.1 研究范围第20页
        1.2.2 数据来源第20-22页
    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3.1 完善和丰富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和问题研究第22页
        1.3.2 实证探索城市职住空间演化动力机制第22页
        1.3.3 为职住平衡指数量化的准确度提供实证参考和方法借鉴第22-23页
        1.3.4 为武汉市职住空间的优化策略提供研究依据和科学支撑第23页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23-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5 论文结构及研究框架第25-28页
        1.5.1 论文结构第25-27页
        1.5.2 论文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28-4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8-31页
        2.1.1 职住空间系统第28页
        2.1.2 职住平衡及其测度第28-30页
        2.1.3 城市通勤第30-31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31-32页
        2.2.1 有机疏散理论第31页
        2.2.2 空间错位理论第31-32页
        2.2.3 区位再选择假设第32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第32-44页
        2.3.1 职住平衡的内涵及其界定第33-35页
        2.3.2 职住平衡的影响因素研究第35-37页
        2.3.3 职住平衡的有效性研究第37-39页
        2.3.4 职住平衡的实现策略第39-41页
        2.3.5 职住分布与通勤行为特征研究第41-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武汉市职住空间演化特征第46-101页
    3.1 武汉市历版总体规划简介第46-53页
        3.1.1 1954 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第46-48页
        3.1.2 1982 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年)》第48-50页
        3.1.3 1996 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第50-51页
        3.1.4 2010 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第51-52页
        3.1.5 小结第52-53页
    3.2 分区尺度的武汉市总体职住空间演化特征第53-63页
        3.2.1 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第53-56页
        3.2.2 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第56-59页
        3.2.3 区级尺度的武汉市职住空间匹配评价第59-63页
    3.3 街道尺度的武汉市职住空间演化阶段性指标第63-91页
        3.3.1 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指标第64-70页
        3.3.2 就业人口空间分布指标第70-76页
        3.3.3 用地布局指标第76-86页
        3.3.4 交通体系指标第86-87页
        3.3.5 空间结构指标第87-89页
        3.3.6 街道尺度的武汉市职住空间匹配评价第89-91页
    3.4 武汉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第91-98页
        3.4.1 武汉市居民出行特征演变第91-93页
        3.4.2 武汉市居民现状出行特征第93-98页
    3.5 现状职住空间分布和交通出行特征的相关度关系第98-99页
    3.6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四章 武汉市典型街道职住空间演化特征第101-122页
    4.1 典型街道选取与基本特征研究第101-103页
        4.1.1 典型街道选取第101-102页
        4.1.2 街道典型性特征分析第102-103页
    4.2 典型街道职住空间演化阶段性指标第103-112页
        4.2.1 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指标第103-104页
        4.2.2 就业人口空间分布指标第104页
        4.2.3 用地布局指标第104-109页
        4.2.4 交通体系指标第109-111页
        4.2.5 职住空间匹配评价第111-112页
    4.3 典型街道居民现状出行特征分析第112-119页
        4.3.1 A街道居民出行现状特征分析第112-114页
        4.3.2 B街道居民出行现状特征分析第114-116页
        4.3.3 C街道居民出行现状特征分析第116-117页
        4.3.4 D街道居民出行现状特征分析第117-119页
    4.4 现状职住空间分布和交通出行特征的相关度关系第119-120页
    4.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五章 武汉市职住空间演化的主导因子及其动力机制第122-142页
    5.1 职住空间演化的影响因子第122-128页
        5.1.1 空间发展导向第122-123页
        5.1.2 土地供应政策第123-124页
        5.1.3 住房供应政策第124-126页
        5.1.4 产业发展政策第126-127页
        5.1.5 交通设施建设第127-128页
    5.2 职住空间演化各阶段的主导因子分析第128-135页
        5.2.1 土地供应结构第128-131页
        5.2.2 住房用地类型第131-133页
        5.2.3 产业用地结构第133-134页
        5.2.4 交通设施建设第134-135页
    5.3 职住空间演化各阶段的动力机制第135-140页
        5.3.1 2000 -2010年职住空间演化第135-138页
        5.3.2 2010-2016年职住空间演化第138-140页
    5.4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六章 武汉市2049规划职住空间优化策略第142-157页
    6.1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简介及职住空间分布评价第142-147页
        6.1.1 优化目标第142-143页
        6.1.2 规划内容第143-146页
        6.1.3 现状职住空间基本评价第146页
        6.1.4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职住空间分布评价第146-147页
    6.2 武汉市远景职住空间优化策略第147-155页
        6.2.1 武汉市总体职住空间优化策略第147-152页
        6.2.2 分街道尺度职住空间优化策略第152-154页
        6.2.3 典型街道职住空间优化策略第154-155页
    6.3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7-161页
    7.1 研究主要结论第157-160页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60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历史城区的原型识别与整体建构研究--以荆门历史文化名城为例
下一篇:张良皋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