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1.1 研究问题的聚焦与项目依托 | 第10页 |
1.1.2 研究基础与相关积累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1 快速城市化背景——历史城区的普遍零散化和模糊化 | 第11页 |
1.2.2 “名城”制度设立35周年——历史城区保护的回顾与反思 | 第11-12页 |
1.2.3 “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历史城区建构的契机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2-13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范畴 | 第13-14页 |
1.4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6页 |
1.4.1 历史文化名城 | 第14页 |
1.4.2 历史城区 | 第14页 |
1.4.3 历史原型 | 第14-15页 |
1.4.4 历史格局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1.6.1 历史城市空间本体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1.6.2 历史城区空间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1.7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4-27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历史城区的空间原型与演化分析 | 第27-49页 |
2.1 古代城池的范式:历史城区的原型生成 | 第27-36页 |
2.1.1 自成一体的“整体化”空间系统 | 第27-30页 |
2.1.2 合乎礼制的“等级化”营城思想 | 第30-31页 |
2.1.3 遵循模数的“模式化”营城制度 | 第31-33页 |
2.1.4 适应发展的“阶段化”演进过程 | 第33-36页 |
2.2 实际城池的营建:历史城区的空间原型 | 第36-43页 |
2.2.1 地缘环境——随形就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池形态 | 第36-40页 |
2.2.2 营城制度——礼制秩序规定了大同小异的城池格局 | 第40-41页 |
2.2.3 区域条件——特殊职能塑造了关联耦合的空间布局 | 第41-43页 |
2.3 城池空间的变迁:历史城区的范围界定 | 第43-48页 |
2.3.1 人口集聚与生产规模扩张 | 第43-44页 |
2.3.2 制度变迁与建城模式突变 | 第44-46页 |
2.3.3 交通变革与区域结构重组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历史城区的遗存类型及保护问题 | 第49-57页 |
3.1 历史城区的遗存类型 | 第49-53页 |
3.1.1 整体型遗存 | 第50页 |
3.1.2 边界型遗存 | 第50-51页 |
3.1.3 结构型遗存 | 第51页 |
3.1.4 地段型遗存 | 第51-52页 |
3.1.5 要素型遗存 | 第52-53页 |
3.2 历史城区的保护问题 | 第53-56页 |
3.2.1 物质本体导向下的“表象化”保护思维 | 第54-55页 |
3.2.2 重点资源导向下的“零散化”保护思维 | 第55页 |
3.2.3 既有环境视角下的“当前化”保护思维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荆门历史城区的原型识别路径 | 第57-74页 |
4.1 荆门古城的历史脉络与遗存概况 | 第57-61页 |
4.1.1 荆门古城历史脉络概况 | 第58-59页 |
4.1.2 荆门历史城区遗存概况 | 第59-61页 |
4.2 基于历史文本的要素转译识别 | 第61-66页 |
4.3 基于演化机制的格局关联识别 | 第66-70页 |
4.4 基于居民感知的古城意象识别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荆门历史城区的遗存状态评估 | 第74-85页 |
5.1 历史要素的清晰度评估 | 第74-78页 |
5.1.1 历史要素清晰度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74-75页 |
5.1.2 荆门古城历史要素清晰度评估与分析 | 第75-78页 |
5.2 历史格局的完整度评估 | 第78-81页 |
5.2.1 历史格局完整度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78-81页 |
5.2.2 荆门古城历史格局完整度评估与分析 | 第81页 |
5.3 历史城区的建构潜力评估 | 第81-84页 |
5.3.1 历史城区建构潜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82页 |
5.3.2 荆门历史城区建构潜力评估与分析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6 荆门历史城区的整体建构策略 | 第85-95页 |
6.1 整体格局的重塑——节点整合+线路串接 | 第85-88页 |
6.2 历史地段的聚合——街区保护+片区修补 | 第88-90页 |
6.3 传统要素的类推——类别拓展+推陈出新 | 第90-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7 结语 | 第95-9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