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皋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32页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弘扬老一辈建筑师严谨治学的精神 | 第14页 |
1.1.2 梳理张良皋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 | 第14-15页 |
1.1.3 夯实华中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基础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5 有关张良皋的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5.1 对张良皋学术著作的解读 | 第19-21页 |
1.5.2 对张良皋的访谈 | 第21页 |
1.5.3 对张良皋的追忆和缅怀 | 第21-23页 |
1.6 国内外有关学术人物的研究 | 第23-32页 |
1.6.1 国内学术人物研究 | 第24-27页 |
1.6.2 国外学术人物研究 | 第27-32页 |
2 跋涉人生:张良皋的学术生涯 | 第32-50页 |
2.1 张良皋生平与年谱 | 第33-36页 |
2.2 大器晚成的人生经历 | 第36-42页 |
2.2.1 第一阶段:建筑结缘,适逢国难 | 第36-40页 |
2.2.2 第二阶段:人生跌宕,历经磨难 | 第40-41页 |
2.2.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大器晚成 | 第41-42页 |
2.3 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经历 | 第42-49页 |
2.3.1 成果概述 | 第42-46页 |
2.3.2 成果分析 | 第46-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深耕武陵:风景资源的调查、考证与推介 | 第50-72页 |
3.1 峡谷揽胜 | 第51-55页 |
3.1.1 穿峡越谷 | 第51-52页 |
3.1.2 大峡横空 | 第52-55页 |
3.2 洞穴探奇 | 第55-59页 |
3.2.1 走洞探穴 | 第55-56页 |
3.2.2 腾龙出世 | 第56-59页 |
3.3 释道之缘 | 第59-62页 |
3.3.1 武陵神踪 | 第59-60页 |
3.3.2 仙佛正名 | 第60-62页 |
3.4 遗址之辩 | 第62-65页 |
3.4.1 州城悲歌 | 第62-63页 |
3.4.2 土司辉煌 | 第63-65页 |
3.5 古街觅真 | 第65-70页 |
3.5.1 天街 | 第65-66页 |
3.5.2 岸街 | 第66-68页 |
3.5.3 雨街 | 第68-7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遐方揽胜:园林建筑的考察、研究与保护 | 第72-88页 |
4.1 智慧干栏 | 第72-80页 |
4.1.1 侗“筑”顶峰 | 第72-75页 |
4.1.2 土“造”吊脚 | 第75-76页 |
4.1.3 彭寨峥嵘 | 第76-79页 |
4.1.4 现代启示 | 第79-80页 |
4.2 武当仙阁 | 第80-84页 |
4.2.1 武当建筑 | 第81-83页 |
4.2.2 还原遇真 | 第83-84页 |
4.3 千年古塔 | 第84-86页 |
4.3.1 无影塔前世 | 第85页 |
4.3.2 无影塔迁移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追本溯源:文化景观的发现、探索与考证 | 第88-112页 |
5.1 蒿排世界 | 第88-95页 |
5.1.1 “蒿排”探索 | 第88-90页 |
5.1.2 “蒿排”文化 | 第90-94页 |
5.1.3 “蒿排”启示 | 第94-95页 |
5.2 神农探源 | 第95-97页 |
5.2.1 《诗经》推测 | 第95-96页 |
5.2.2 《楚辞》论证 | 第96-97页 |
5.2.3 架田之源 | 第97页 |
5.3 悬圃寻真 | 第97-101页 |
5.3.1 “悬圃”考证 | 第98-99页 |
5.3.2 “悬圃”典范 | 第99-101页 |
5.4 红楼大观 | 第101-106页 |
5.4.1 功能分区 | 第102-103页 |
5.4.2 水系布局 | 第103-105页 |
5.4.3 园林艺术 | 第105-106页 |
5.5 风水另解 | 第106-110页 |
5.5.1 安全感 | 第106-107页 |
5.5.2 地标性 | 第107-108页 |
5.5.3 顺应法 | 第108-109页 |
5.5.4 美学观 | 第109-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拾珠遗翠:其他与风景园林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 第112-127页 |
6.1 宏观设计 | 第112-119页 |
6.1.1 园林宏观设计 | 第112-114页 |
6.1.2 城市宏观设计 | 第114-116页 |
6.1.3 武当宏观考察 | 第116-119页 |
6.2 细节设计 | 第119-121页 |
6.2.1 花池与花台 | 第119-120页 |
6.2.2 人性化设计 | 第120-121页 |
6.3 建筑·环境·文化 | 第121-122页 |
6.4 历史名城保护 | 第122-125页 |
6.4.1 古街保护 | 第122-123页 |
6.4.2 古城保护 | 第123-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28-131页 |
7.1.1 笔不停辍,深耕鄂西 | 第128-129页 |
7.1.2 著述颇丰、硕果累累 | 第129-130页 |
7.1.3 博古通今、观点独到 | 第130-13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131-132页 |
7.2.2 研究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