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高层建筑偏心结构扭转性能研究与设计分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高层建筑发展第11-12页
        1.1.1 引言第11页
        1.1.2 高层建筑发展的条件第11-12页
    1.2 扭转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4 论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研究方法第16-26页
    2.1 不规则结构第16-17页
        2.1.1 不规则结构的分类第16页
        2.1.2 建筑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第16-17页
    2.2 引起结构扭转问题的来源第17-20页
        2.2.1 外因第18-19页
        2.2.2 内因第19-20页
    2.3 国内外不规则结构扭转问题研究现状第20-23页
        2.3.1 国外扭转效应研究现状第20-22页
        2.3.2 国内扭转效应研究现状第22-23页
    2.4 国内关于扭转效应规范的阐述第23-24页
        2.4.1 扭转位移比的规定第23-24页
        2.4.2 扭转周期比的规定第24页
    2.5 结构扭转效应的分析方法第24-25页
    2.6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单层偏心结构扭转指标分析第26-39页
    3.1 刚心与质心的定义第26-27页
    3.2 单层单向偏心结构运动方程第27-29页
    3.3 扭转效应中各扭转指标关系的研究第29-36页
        3.3.1 扭转效应与偏心率,非耦联周期比的关系第29-31页
        3.3.2 耦联周期比与非耦联周期比的关系第31-32页
        3.3.3 扭转效应与扭转位移比的关系第32-33页
        3.3.4 扭转位移比与非耦联扭转周期比的关系第33-34页
        3.3.5 扭转周期比与高度的关系第34-36页
    3.4 主要指标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3.4.1 扭转周期比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讨论第36-37页
        3.4.2 扭转位移比存在问题第37-38页
    3.5 其他偏心结构介绍第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层间扭转角成为抗扭辅助指标的研究第39-51页
    4.1 研究背景第39-40页
        4.1.1 现有扭转控制指标的缺陷第39页
        4.1.2 扭转角作为辅助控制指标的必要性第39-40页
    4.2 扭转周期比与扭转角的关系第40-41页
        4.2.1 扭转周期与扭转角的关系第40-41页
        4.2.2 结论第41页
    4.3 框架结构的扭转角能力谱法第41-48页
        4.3.1 扭转角与层间位移比的关系第41-42页
        4.3.2 关于扭转角的需求曲线第42-43页
        4.3.3 扭转角的计算第43-46页
        4.3.4 关于扭转角的能力曲线第46-47页
        4.3.5 扭转角能力谱对结构扭转作用第47-48页
    4.4 层间扭转角作为辅助指标的合理性第48-50页
        4.4.1 理论背景第48页
        4.4.2 框架结构楼层扭转角判别结构规则性第48-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第51-73页
    5.1 有限元软件satwe介绍第51页
    5.2 模型算例对比第51-58页
        5.2.1 模型A第51-54页
        5.2.2 模型B第54-56页
        5.2.3 模型C第56-58页
    5.3 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第58-60页
    5.4 附加扭矩对竖向构件的扭转作用第60-62页
        5.4.1 竖向构件的抗扭计算第60页
        5.4.2 竖向构件配筋与验算第60-61页
        5.4.3 竖向构件附加弯矩对结构扭转的影响第61-62页
        5.4.4 讨论竖向构件抗扭验算第62页
    5.5 工程实例第62-72页
        5.5.1 工程概况第62-65页
        5.5.2 关联参数的简介第65-66页
        5.5.3 初始结构分析第66-69页
        5.5.4 结构的优化方案第69-72页
    5.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纤维片材加固砌体墙的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大中型商业建筑环境行为调查与研究--以北京三个典型商业建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