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商业建筑环境行为调查与研究--以北京三个典型商业建筑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1.4.1 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4.2 商业建筑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6.1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1.6.2 访谈法 | 第20-21页 |
1.6.3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1.6.4 行为观察法 | 第21页 |
1.6.5 统计分析法 | 第21-22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行为心理与商业建筑空间 | 第23-33页 |
2.1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研究 | 第23-26页 |
2.1.1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发展与现状 | 第23-25页 |
2.1.3 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 | 第25-26页 |
2.2 行为建筑学理论研究 | 第26-28页 |
2.2.1 建筑环境心理学理论概述 | 第26-27页 |
2.2.2 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 第27-28页 |
2.2.3 人的行为特点 | 第28页 |
2.3 消费者行为心理学与商业建筑空间 | 第28-32页 |
2.3.1 消费者的行为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 第29-30页 |
2.3.3 消费者行为心理与商业建筑空间的关系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商业建筑环境行为实例调查 | 第33-83页 |
3.1 调研计划 | 第33页 |
3.2 案例选取 | 第33-35页 |
3.3 侨福芳草地环境行为调研 | 第35-51页 |
3.3.1 CBD商圈分析 | 第35页 |
3.3.2 项目概述 | 第35-42页 |
3.3.3 行为观察 | 第42-46页 |
3.3.4 问卷调查统计 | 第46-50页 |
3.3.5 调查小结 | 第50-51页 |
3.4 蓝色港湾环境行为调研 | 第51-67页 |
3.4.1 朝阳公园商圈 | 第51-52页 |
3.4.2 项目概述 | 第52-58页 |
3.4.3 行为观察 | 第58-62页 |
3.4.4 问卷调查统计 | 第62-66页 |
3.4.5 调查小结 | 第66-67页 |
3.5 西单大悦城环境行为调研 | 第67-81页 |
3.5.1 北京西单商圈 | 第67-68页 |
3.5.2 项目概述 | 第68-75页 |
3.5.3 行为观察 | 第75-77页 |
3.5.4 问卷调查统计 | 第77-80页 |
3.5.5 调查小结 | 第80-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 第83-89页 |
4.1 典型案例解剖总结 | 第83-84页 |
4.1.1 侨福芳草地 | 第83页 |
4.1.2 蓝色港湾 | 第83-84页 |
4.1.3 西单大悦城 | 第84页 |
4.2 商业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84-88页 |
4.2.1 商业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性 | 第84-85页 |
4.2.2 商业建筑设计的独特性 | 第85页 |
4.2.3 商业建筑内外部空间的和谐性 | 第85页 |
4.2.4 商业建筑设计的功能性 | 第85-87页 |
4.2.5 商业建筑设计的空间感受 | 第87页 |
4.2.6 商业建筑设计的技术性 | 第87-88页 |
4.2.7 小结 | 第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9-91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89页 |
5.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 第95-100页 |
附录 B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科研、实践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