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9-24页 |
1.6.1 主要成果 | 第19-23页 |
1.6.2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 第24-93页 |
2.1 源 | 第25-31页 |
2.1.1 烃源岩特征 | 第25-29页 |
2.1.2 烃源岩热演化史 | 第29-30页 |
2.1.3 烃源岩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2.2 相 | 第31-81页 |
2.2.1 层序充填特征 | 第31-39页 |
2.2.2 物质充填特征 | 第39-46页 |
2.2.3 储层特征 | 第46-71页 |
2.2.4 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及地质预测模型 | 第71-77页 |
2.2.5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7-81页 |
2.3 位 | 第81-93页 |
2.3.1 构造、断裂特征 | 第81-85页 |
2.3.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85-88页 |
2.3.3 构造区带划分 | 第88-89页 |
2.3.4 运聚、保存条件 | 第89-93页 |
第3章 川西坳陷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及成藏机理 | 第93-117页 |
3.1 川西地区天然气地化特征 | 第93-100页 |
3.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 第93-95页 |
3.1.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 | 第95-97页 |
3.1.3 天然气轻烃特征 | 第97-98页 |
3.1.4 天然气成因类型 | 第98-100页 |
3.2 气源对比 | 第100-105页 |
3.2.1 天然气轻烃对比 | 第101-102页 |
3.2.2 天然气碳同位素 | 第102-105页 |
3.3 含油气系统 | 第105-107页 |
3.3.1 生储盖组合 | 第105-106页 |
3.3.2 圈闭特征 | 第106页 |
3.3.3 温压特征 | 第106页 |
3.3.4 流体特征 | 第106-107页 |
3.4 成藏机理 | 第107-117页 |
3.4.1 天然气成藏动力 | 第107-109页 |
3.4.2 天然气运移路径及运移机制 | 第109-114页 |
3.4.3 天然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 | 第114-117页 |
第4章 典型气藏解剖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117-147页 |
4.1 强形变区 | 第117-125页 |
4.1.1 典型气藏解剖 | 第117-123页 |
4.1.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23-124页 |
4.1.3 成藏模式 | 第124-125页 |
4.2 中形变区 | 第125-139页 |
4.2.1 典型气藏解剖 | 第125-135页 |
4.2.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35-137页 |
4.2.3 成藏模式 | 第137-139页 |
4.3 弱形变区 | 第139-147页 |
4.3.1 典型气藏解剖 | 第139-145页 |
4.3.2 成藏主控因素 | 第145-146页 |
4.3.3 成藏模式 | 第146-147页 |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综合评价 | 第147-165页 |
5.1 中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 第147-149页 |
5.1.1 有效烃源岩断层发育区油气富集 | 第147-148页 |
5.1.2 有利沉积相和成岩相带油气富集 | 第148页 |
5.1.3 与烃源岩断层配置关系好的连通性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 第148-149页 |
5.1.4 油气运移方向具有效封堵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 第149页 |
5.2 弱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 第149-150页 |
5.2.1 天然气近烃源灶富集 | 第149-150页 |
5.2.2 有利相带下发育的储集砂体油气富集 | 第150页 |
5.2.3 裂缝(微裂缝)发育区油气富集 | 第150页 |
5.3 强形变区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 第150-151页 |
5.3.1 保存条件良好区油气富集 | 第150-151页 |
5.3.2 构造有利部位油气富集 | 第151页 |
5.4 川西侏罗系油气富集规律 | 第151-155页 |
5.4.1 源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 第151页 |
5.4.2 相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 第151-153页 |
5.4.3 位控条件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 | 第153-155页 |
5.5 富集区综合评价 | 第155-165页 |
5.5.1 评价思路与流程 | 第156-159页 |
5.5.2 综合评价 | 第159-163页 |
5.5.3 评价结果 | 第163-165页 |
结论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