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川南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引言第13-26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2 页岩沉积学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1-22页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22页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第22-26页
        1.6.1 主要研究成果第22-24页
        1.6.2 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6-38页
    2.1 研究区位置第26页
    2.2 构造-沉积背景第26-31页
        2.2.1 桐湾运动第26-29页
        2.2.2 兴凯运动第29-31页
    2.3 地层特征第31-38页
        2.3.1 麦地坪组(?_1m)第32-34页
        2.3.2 筇竹寺组(?_1q)第34-38页
第3章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体系展布第38-70页
    3.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第38页
    3.2 层序及体系域界面识别标志第38-46页
        3.2.1 岩性、岩相组合标志第38-40页
        3.2.2 沉积趋势转换面第40页
        3.2.3 矿物成分及TOC第40-41页
        3.2.4 古气候与古生物特征第41-42页
        3.2.5 测井识别标志第42-43页
        3.2.6 地球化学特征第43-44页
        3.2.7 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第44-46页
    3.3 层序格架及特征第46-49页
        3.3.1 SQ1层序地层特征第46-47页
        3.3.2 SQ2层序地层特征第47-48页
        3.3.3 SQ3层序地层特征第48页
        3.3.4 SQ4层序地层特征第48-49页
    3.4 细粒岩沉积岩岩相特征及沉积相划分方案第49-64页
        3.4.1 磷块岩(磷酸盐岩)第49-56页
        3.4.2 泥页岩第56-63页
        3.4.3 沉积相划分方案第63-64页
    3.5 层序-沉积演化序列第64-65页
    3.6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第65-70页
第4章 储层特征第70-89页
    4.1 地球化学特征第70-75页
        4.1.1 有机质类型第70页
        4.1.2 有机质成熟度第70-73页
        4.1.3 有机质丰度第73-74页
        4.1.4 岩石热解参数第74-75页
    4.2 储层脆性特征第75-79页
    4.3 储集空间类型第79-82页
        4.3.1 有机质孔隙第79页
        4.3.2 无机质孔隙第79-81页
        4.3.3 微裂缝第81-82页
    4.4 孔隙结构特征第82-84页
        4.4.1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第82-83页
        4.4.2 DFT孔径分布及BET比表面第83-84页
    4.5 孔渗特征第84-85页
    4.6 含气性特征第85-89页
第5章 优质页岩储层形成机理及有利区预测第89-107页
    5.1 层序地层对岩相的控制第89-95页
        5.1.1 有机质富集机制第89-94页
        5.1.2 脆矿物形成机理第94-95页
    5.2 页岩厚度的控制因素第95-98页
        5.2.1 构造运动第95-96页
        5.2.2 海平面升降第96-97页
        5.2.3 物源供给第97-98页
    5.3 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第98-99页
        5.3.1 成岩作用第98页
        5.3.2 有机碳含量与成熟度第98-99页
        5.3.3 孔隙流体压力第99页
    5.4 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第99-102页
        5.4.1 构造埋藏史第99-100页
        5.4.2 顶底板条件第100-101页
        5.4.3 区域地层压力第101-102页
    5.5 储层评价指标及有利区预测第102-107页
        5.5.1 评价指标第102-103页
        5.5.2 有利勘探区第103-107页
结论第107-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
下一篇:Yb:CaF2、SrF2透明陶瓷的制备、显微结构及光谱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