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8-21页 |
1.3.1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 | 第18-20页 |
1.3.2 现代疗养景观设计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1.5.1 重点和难点 | 第22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1.5.3 研究框架图 | 第24-25页 |
第2章 传统人居养生环境的构建背景 | 第25-72页 |
2.1 地理背景 | 第25-36页 |
2.1.1 地形基础 | 第26-28页 |
2.1.2 水体资源 | 第28-31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31-36页 |
2.2 哲学基础 | 第36-54页 |
2.2.1 《周易》的气的宇宙观 | 第36-47页 |
2.2.2 《尚书》的五行观 | 第47-49页 |
2.2.3 先秦儒道的养生观念 | 第49-52页 |
2.2.4 《黄帝内经》的生命与环境科学 | 第52-54页 |
2.3 人居模式 | 第54-67页 |
2.3.1 原始聚落中的安居意识 | 第54-55页 |
2.3.2“盘庚迁殷”的营国思想 | 第55-58页 |
2.3.3“公刘创基”的风水观念 | 第58-63页 |
2.3.4 宗族纽带与祠堂中心观 | 第63-67页 |
2.4 艺术表现 | 第67-72页 |
2.4.1 古代诗词中的人居养生意象 | 第67-69页 |
2.4.2 山水绘画中的人居养生境界 | 第69-72页 |
第3章 传统人居环境营造中的养生元素 | 第72-97页 |
3.1 城市营造中的养生理念 | 第73-80页 |
3.1.1 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居养生 | 第73-75页 |
3.1.2 城市内外环境与人居养生 | 第75-80页 |
3.2 建筑营造中的养生意匠 | 第80-85页 |
3.2.1 建筑选址与人居养生 | 第80-82页 |
3.2.2 建筑营造与人居养生 | 第82-85页 |
3.3 园林营造中的养生意境 | 第85-97页 |
3.3.1 神仙思想与一池三山 | 第85-87页 |
3.3.2 精神超脱与丘园养素 | 第87-92页 |
3.3.3 居住之气与药园养生 | 第92-97页 |
第4章 传统中医疗养空间的环境分析 | 第97-157页 |
4.1 文化渊源 | 第97-113页 |
4.1.1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概况 | 第97-105页 |
4.1.2 传统中医养生文化的基本特点 | 第105-113页 |
4.2 景观特征 | 第113-119页 |
4.2.1 先秦时期 | 第113-114页 |
4.2.2 秦汉六朝时期 | 第114-116页 |
4.2.3 隋唐宋元时期 | 第116-118页 |
4.2.4 明清时期 | 第118-119页 |
4.3 环境营造 | 第119-138页 |
4.3.1 布景装饰 | 第119-130页 |
4.3.2 环境氛围 | 第130-138页 |
4.4 场所精神 | 第138-157页 |
4.4.1 人与环境的相生互动 | 第138-148页 |
4.4.2 养生环境的综合营造 | 第148-157页 |
第5章 现代疗养景观设计的系统分析 | 第157-219页 |
5.1 疗养景观的类型和特点 | 第157-168页 |
5.1.1 疗养景观的类型 | 第157-162页 |
5.1.2 疗养景观的功能 | 第162-164页 |
5.1.3 疗养景观的特点 | 第164-168页 |
5.2 疗养景观的构成及设计要素 | 第168-190页 |
5.2.1 景观构成要素 | 第168-174页 |
5.2.2 空间设计要素 | 第174-183页 |
5.2.3 用户心理要素 | 第183-190页 |
5.3 疗养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190-219页 |
5.3.1 合于自然 | 第191-193页 |
5.3.2 仁境爱人 | 第193-195页 |
5.3.3 绿色动力 | 第195-199页 |
5.3.4 节以承道 | 第199-205页 |
5.3.5 激活生命 | 第205-219页 |
第6章 现代疗养景观的综合营造 | 第219-306页 |
6.1 景观建筑与设施设计 | 第219-228页 |
6.1.1 大门建筑空间设计 | 第219-223页 |
6.1.2 园亭与廊架设计 | 第223-224页 |
6.1.3 景观雕塑小品设计 | 第224-225页 |
6.1.4 休息、照明及服务设施设计 | 第225-228页 |
6.2 道路疗养景观设计——以步道空间为例 | 第228-246页 |
6.2.1 步道疗养景观的作用 | 第228-230页 |
6.2.2 疗养步道的设计策略 | 第230-237页 |
6.2.3 疗养步道设计要素及尺度 | 第237-242页 |
6.2.4 停车场设计 | 第242-244页 |
6.2.5 实例分析——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 | 第244-246页 |
6.3 建筑外部绿化景观设计 | 第246-258页 |
6.3.1 竖向绿化设计 | 第246-253页 |
6.3.2 屋顶绿化设计 | 第253-255页 |
6.3.3 重要节点设计 | 第255-257页 |
6.3.4 设计实验——某医院屋顶景观设计方案 | 第257-258页 |
6.4 绿地景观设计 | 第258-289页 |
6.4.1“床位数”与“绿地数” | 第258-260页 |
6.4.2 本草景观设计 | 第260-267页 |
6.4.3 感官疗养设计 | 第267-277页 |
6.4.4 水景景观设计 | 第277-281页 |
6.4.5 景观铺装设计 | 第281-286页 |
6.4.6 实验设计展示 | 第286-289页 |
6.5 其他分类设计建议 | 第289-297页 |
6.5.1 儿童疗养景观 | 第289-293页 |
6.5.2 老年疗养景观 | 第293-294页 |
6.5.3 眼科疗养景观 | 第294-296页 |
6.5.4 精神病、传染病疗养景观 | 第296-297页 |
6.6 疗养景观营造的“上工之道” | 第297-306页 |
6.6.1 设计之“道” | 第298-299页 |
6.6.2 设计之“艺” | 第299-302页 |
6.6.3 为生活而设计 | 第302-30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306-311页 |
图录 | 第311-315页 |
表录 | 第315-316页 |
致谢 | 第316-317页 |
参考文献 | 第317-323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