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闲散青少年职业规划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3页
        1.2.1 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第9-11页
        1.2.2 关于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研究第11-13页
        1.2.3 文献述评第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3.2 现实意义第14页
    1.4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研究设计第15-19页
    2.1 研究方法第15页
    2.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2.3 主要概念第16-17页
        2.3.1 社会闲散青少年第16页
        2.3.2 职业规划第16页
        2.3.3 小组工作第16-17页
    2.4 理论依据第17-19页
        2.4.1 特质因素理论第17页
        2.4.2 职业发展理论第17-19页
第3章 研究过程第19-31页
    3.1 问题和需求分析第19-22页
        3.2.1 自我认识不清晰第19-20页
        3.2.2 职业目标不明确第20-21页
        3.2.3 职业规划意识不足第21-22页
    3.2 小组目标第22页
    3.3 小组介入过程第22-31页
        3.3.1 小组内容第22-23页
        3.3.2 小组过程第23-31页
第4章 研究结果第31-35页
    4.1 提升组员自我认识第31-32页
    4.2 协助组员认识职业第32-33页
    4.3 提升组员职业规划意识第33-35页
第5章 讨论与反思第35-41页
    5.1 实务经验与优势第35-36页
        5.1.1 小组活动的介入意义第35页
        5.1.2 需求评估的重要性第35-36页
        5.1.3 明确的小组主题第36页
        5.1.4 平等活跃的气氛第36页
    5.2 小组的不足与反思第36-38页
        5.2.1 对小组主题选择的反思第36-37页
        5.2.2 对工作人员技巧的反思第37页
        5.2.3 对活动设计与内容的反思第37-38页
        5.2.4 小组活动评估存在的不足第38页
    5.3 关于小组工作介入社会闲散青少年职业规划的建议第38-41页
        5.3.1 小组活动主题应明确具体第38-39页
        5.3.2 充分考虑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特点第39页
        5.3.3 设计小组活动时应认识自身的能力第39-40页
        5.3.4 实施小组时应遵循专业伦理第40页
        5.3.5 工作人员应及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第40-41页
结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附录第45-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社区老年志愿者团体合作与发展的实务研究--以北京市G社区为例
下一篇:侗族文献中的传统生态知识及其当代环保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