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情报主导警务工作模式陷入发展的瓶颈期 | 第15页 |
1.1.2 常发型和网络犯罪日益智能化、职业化 | 第15页 |
1.1.3 人才培养对开展公安情报工作的至关重要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 犯罪情报分析人才概述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1.1 犯罪情报分析人才 | 第21页 |
2.1.2 公安情报人才 | 第21页 |
2.1.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页 |
2.1.4 人才培养形式 | 第21页 |
2.2 美国犯罪情报分析人才职业化和制度化发展 | 第21-24页 |
2.2.1 犯罪情报分析岗位需求的特点分析-基于美国四大招聘网站 | 第21-23页 |
2.2.2 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国家培养计划 | 第23-24页 |
2.3 职业化发展促进人才培养 | 第24页 |
2.4 美国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培养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4.1 CBE理论 | 第24页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3 学历教育-美国高等院校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 | 第26-34页 |
3.1 美国高校犯罪情报分析学位与相关课程设置情况 | 第26-29页 |
3.1.1 人才培养目标 | 第26-27页 |
3.1.2 “三类”课程安排 | 第27-28页 |
3.1.3 计算机化管理系统 | 第28-29页 |
3.1.4 培养评价 | 第29页 |
3.2 美国高校情报类学位设置情况 | 第29-32页 |
3.2.1 人才培养目标 | 第29-30页 |
3.2.2 课程归类设置 | 第30页 |
3.2.3 “大学管理系统” | 第30-31页 |
3.2.4 培养评价 | 第31-32页 |
3.3 美国高校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32-34页 |
3.3.1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 第32页 |
3.3.2 以行业牵头的课程设计 | 第32页 |
3.3.3 结构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 第32-33页 |
3.3.4 校内外结合的评估形式 | 第33-34页 |
4 职业培训 | 第34-41页 |
4.1 执法机构培训部门对犯罪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 | 第34-36页 |
4.1.1 培训目标 | 第34页 |
4.1.2 内设专门工作小组和培训机构 | 第34-35页 |
4.1.3 举办或资助培训项目 | 第35页 |
4.1.4 以“分类分级职业培训”为主 | 第35-36页 |
4.2 企业对犯罪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 | 第36-37页 |
4.2.1 开发课程标准 | 第36页 |
4.2.2 提供培训课程 | 第36页 |
4.2.3 提供认证项目 | 第36-37页 |
4.3 专业协会对犯罪情报分析人才的培训 | 第37-39页 |
4.3.1 培训目标 | 第37页 |
4.3.2 参与开发培训文本 | 第37-38页 |
4.3.3 参与课程培养 | 第38页 |
4.3.4 参与评估认证 | 第38-39页 |
4.4 职业培训的特点 | 第39-41页 |
4.4.1 培训对象以执法体系和司法体系人员为重点 | 第39页 |
4.4.2 课程内容以实战需求为引导分类分级设置 | 第39-40页 |
4.4.3 培训方法以结构分析技巧的教学和应用为主 | 第40页 |
4.4.4 培训评估以撰写各类情报报告的形式考察 | 第40-41页 |
5 美国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 | 第41-48页 |
5.1 注重法规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5.1.1 确保依法施训完备的法规制度 | 第41页 |
5.1.2 注重法规制度的更新完善 | 第41-42页 |
5.2 美国政府积极助推校、局深度融合 | 第42-43页 |
5.2.1 美国政府对高校予以经费支持与政策鼓励 | 第42页 |
5.2.2 美国政府推动各方联合开发人才发展项目 | 第42-43页 |
5.3 各方深度参与高校犯罪情报人才培养 | 第43-46页 |
5.3.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 第43页 |
5.3.2 以理论基础和实战经历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 第43-45页 |
5.3.3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通用能力教学方法 | 第45-46页 |
5.3.4 以国家认证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 第46页 |
5.4 注重人才培养中的各类融合 | 第46-48页 |
5.4.1 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融合 | 第47页 |
5.4.2 教育资源融合 | 第47页 |
5.4.3 学习方式融合 | 第47页 |
5.4.4 人才类别融合 | 第47-48页 |
6.美国犯罪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对我国公安情报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48-57页 |
6.1 我国公安情报人才培养现状 | 第48-49页 |
6.1.1 培养主体仅限于执法机构和警察院校 | 第48页 |
6.1.2 公安情报专业教学与实战相脱节 | 第48页 |
6.1.3 系统内部各地人才队伍建设不平衡 | 第48-49页 |
6.2 美国学历教育对我国公安情报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49-54页 |
6.2.1 制定公安情报人才培养法律法规 | 第49页 |
6.2.2 促进培养和培训主体的多元化 | 第49页 |
6.2.3 设置以模块化为主的课程结构 | 第49-50页 |
6.2.4 建设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 第50页 |
6.2.5 搭建实践教学“三层次”构架 | 第50-52页 |
6.2.6 构建明晰的评价指标以衡量人才的产出 | 第52页 |
6.2.7 推动政府带头下的校、局、企相互合作 | 第52-54页 |
6.3 美国职业培训对我国公安情报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54-57页 |
6.3.1 注重教育训练理念的更新 | 第54-55页 |
6.3.2 构建系统的情报分析师培训课程体系 | 第55页 |
6.3.3 组建实战经验丰富的情报讲师团 | 第55-56页 |
6.3.4 通过资格认证确保培训效果评估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