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一类不对称发育的深部变形破裂成因机理--以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变形破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2页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斜坡深层重力变形研究第13页
        1.2.2 深部变形破裂研究第13-15页
        1.2.3 卸荷岩体变形破坏特征与力学特性研究第15-17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18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途径第19-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19页
        1.5.2 技术途径第19-22页
第2章 不对称发育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22-49页
    2.1 概述第22页
    2.2 ―不对称‖的含义第22-23页
    2.3 深部变形破裂定义第23-24页
    2.4 锦屏Ⅰ级水电站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24-37页
        2.4.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第24-32页
        2.4.2 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32-37页
    2.5 深溪沟水电站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37-48页
        2.5.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第37-45页
        2.5.2 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45-48页
    2.6 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地质环境条件第49-66页
    3.1 地形地貌第49页
    3.2 地层岩性第49-51页
    3.3 地质构造第51-54页
        3.3.1 区域构造第51-52页
        3.3.2 结构面分级分类第52-54页
    3.4 地应力场第54-59页
        3.4.1 高地应力现象第54页
        3.4.2 地应力场测试第54-55页
        3.4.3 地应力场特征第55-59页
    3.5 河谷演化第59-63页
        3.5.1 河谷地貌形态与阶地发育特征第59-61页
        3.5.2 河谷演化过程第61-63页
    3.6 风化卸荷第63-64页
        3.6.1 风化特征第63-64页
        3.6.2 卸荷特征第64页
    3.7 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变形破裂特征第66-90页
    4.1 深部变形破裂分级第66-73页
    4.2 深部变形破裂分布特征第73-78页
        4.2.1 空间分布特征第73-75页
        4.2.2 岩性分布特征第75-76页
        4.2.3 深部变形破裂与缓倾角错动带关系第76-78页
    4.3 深部变形破裂破坏特征第78-81页
        4.3.1 破裂面方向第78-80页
        4.3.2 破裂面特征第80-81页
    4.4 典型深部变形破裂剖析第81-85页
        4.4.1 基本特征第82-83页
        4.4.2 破裂面类型第83-85页
    4.5 深部变形破裂变形模式第85-86页
        4.5.1 继承性剪切型第85页
        4.5.2 新生性拉张型第85-86页
        4.5.3 错动扩张型第86页
    4.6 不对称发育深部变形破裂形成条件第86-88页
    4.7 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玄武岩变形、强度特征与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第90-118页
    5.1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第90-95页
        5.1.1 试验目的第90页
        5.1.2 试验材料第90-92页
        5.1.3 试验方案第92-94页
        5.1.4 试验设备第94-95页
    5.2 玄武岩变形与强度特征第95-110页
        5.2.1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玄武岩变形与强度特征第95-102页
        5.2.2 循环三轴加载~卸载试验玄武岩变形与强度特征第102-104页
        5.2.3 循环三轴加载~卸载试验玄武岩能量演化特征第104-109页
        5.2.4 循环三轴加载~卸载试验玄武岩弹性模量演化特征第109-110页
    5.3 玄武岩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数值实现第110-116页
        5.3.1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第110-112页
        5.3.2 模型验证第112-113页
        5.3.3 数值实现第113-116页
    5.4 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不对称发育深部变形破裂成因机理第118-170页
    6.1 深部变形破裂数值模拟第118-132页
        6.1.1 模拟思路第118页
        6.1.2 数值模型第118-122页
        6.1.3 模型“等效性”第122-123页
        6.1.4 结果分析第123-132页
    6.2 深部变形破裂形成过程能量变化特征第132-136页
    6.3 不对称发育深部变形破裂成因机理第136-138页
    6.4 小结第138-139页
    6.5 附图第139-170页
结论第170-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参考文献第175-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邦铺斑岩—矽卡岩钼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下一篇:调控苜蓿秋眠的miRNA的筛选及光信号、糖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