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3-39页 |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 第13-16页 |
1.2 斑岩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1.2.1 斑岩铜矿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2 斑岩钼矿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矽卡岩矿床简述 | 第23-27页 |
1.3 冈底斯成矿带斑岩矿床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1.3.1 冈底斯斑岩成矿带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2 冈底斯东段主要钼成矿事件 | 第29页 |
1.3.3 主要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1.4 邦铺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1.4.1 矿床勘查历史 | 第31-32页 |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1.5 邦铺矿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1.6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36页 |
1.7 本文取得的主要进展 | 第36-39页 |
2 成矿地质背景 | 第39-50页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第39-42页 |
2.1.1 构造格架划分 | 第39页 |
2.1.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过程 | 第39-41页 |
2.1.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事件 | 第41-42页 |
2.2 沉积建造 | 第42-45页 |
2.2.1 二叠系 | 第43-44页 |
2.2.2 三叠系 | 第44页 |
2.2.3 白垩系 | 第44页 |
2.2.4 第三系 | 第44-45页 |
2.2.5 第四系(Q) | 第45页 |
2.3 岩浆活动 | 第45-46页 |
2.4 构造变形 | 第46-47页 |
2.4.1 断裂 | 第46-47页 |
2.4.2 褶皱 | 第47页 |
2.5 变质作用 | 第47-48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48-50页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0-69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50-52页 |
3.1.1 下二叠统洛巴堆组(P1l) | 第50-51页 |
3.1.2 下第三系典中组(E1d) | 第51-52页 |
3.1.3 第四系(Q) | 第52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52-54页 |
3.2.1 F1断层 | 第53页 |
3.2.2 F2断层 | 第53-54页 |
3.2.3 F3断层 | 第54页 |
3.2.4 F4断层 | 第54页 |
3.3 矿区侵入岩 | 第54-56页 |
3.3.1 古近纪侵入岩 | 第54-55页 |
3.3.2 中新世岩体 | 第55-56页 |
3.3.3 岩浆热液角砾岩 | 第56页 |
3.4 围岩蚀变特征 | 第56-61页 |
3.4.1 黑云母化蚀变 | 第57-59页 |
3.4.2 硅化蚀变 | 第59页 |
3.4.3 石英绢云母化蚀变 | 第59-60页 |
3.4.4 青磐岩化蚀变 | 第60页 |
3.4.5 矽卡岩化蚀变 | 第60-61页 |
3.5 矿体特征及矿化形式 | 第61-69页 |
3.5.1 矿体特征 | 第61-62页 |
3.5.2 矿化类型 | 第62-64页 |
3.5.3 矿石特征 | 第64-69页 |
4 侵入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 第69-99页 |
4.1 岩石地球化学 | 第69-75页 |
4.1.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69-70页 |
4.1.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70-75页 |
4.2 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 第75-80页 |
4.2.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75-78页 |
4.2.2 Hf同位素组成 | 第78-80页 |
4.3 Sr-Nd-Pb同位素组成 | 第80-87页 |
4.4 岩石成因 | 第87-97页 |
4.5 地球动力学过程暗示 | 第97-99页 |
5 矿床成因 | 第99-139页 |
5.1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第99-111页 |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99-103页 |
5.1.2 C-H-O同位素 | 第103-108页 |
5.1.3 邦铺斑岩矽卡岩成矿流体特征探讨 | 第108-111页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11-119页 |
5.2.1 S同位素组成 | 第112-114页 |
5.2.2 Pb同位素组成 | 第114页 |
5.2.3 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暗示 | 第114-119页 |
5.3 成矿环境约束 | 第119-132页 |
5.3.1 与斑岩Mo(Cu)成矿相关的成矿环境 | 第119-120页 |
5.3.2 与矽卡岩成矿相关的成矿环境 | 第120-132页 |
5.4 邦铺矿床富Mo贫Cu原因 | 第132-134页 |
5.5 斑岩与矽卡岩成矿作用关系 | 第134-136页 |
5.5.1 共生黄铁矿、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 | 第134页 |
5.5.2 斑岩与矽卡岩两钟矿化关系分析 | 第134-136页 |
5.6 邦铺矿床与冈底斯斑岩成矿带其它斑岩矿床的对比 | 第136-137页 |
5.7 成矿模式探讨 | 第137-139页 |
6 冈底斯东段斑岩钼成矿事件 | 第139-149页 |
6.1 沙让斑岩钼矿床 | 第139页 |
6.2 明则斑岩钼矿床 | 第139-141页 |
6.3 汤不拉斑岩钼矿床 | 第141-142页 |
6.4 冈底斯东段斑岩钼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42-143页 |
6.5 成矿岩浆岩属性 | 第143-145页 |
6.6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145-149页 |
7 结论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 | 第168页 |